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人的安全感归根结底有两种:
1)物质,2)感情
它是多数人内心诉求,但其实是“伪命题” 。
比如:可能来自一份稳定工作带来的收入,某段感情的投入彼此产生的依赖,或是「忙起来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你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吗?
稳定工作意味一成不变,得到这份「稳定」却失去自由爱冒险的心性,把自身变成日复一日的机械人 。
对于感情你会发现人心会成长,会改变,谁也不能保证一份情感永远留在你身边;交托心意,依赖又离开,再多不舍还是会陷入「万劫不复内心深渊」 。
忙起来就会有安全感吗?它也许是自身回避某种状态的方式;因此,真正的安全感不过是自身一直生活在「物质」与「感情」的安全圈,它代表一种「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
在《财经》对张一鸣的采访中,他说:曾经我特别不喜欢「不确定性」,这与我程序员出生有很大关系,因为程序是「确定」的 。
但事实中创始人是焦虑的承担者,每天都要在不确定性中做决策,后来他认知到,原来人生是「幂定律分布」,做好最佳决策就是最好选择 。
也许别人的感触,你内心毫无波澜,但至少可以掌握自己的确定性 。
那「不确定与确定」中间究竟存在什么,让内心始终产生游走的状态呢?它源于一个词汇,叫做「灰度空间」 。
01.灰度掌控
开门见山,什么是灰度空间?
世间万物的发展,每个人的特质情况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它是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某种状态,随时处于圆润,混沌,无常,白中有黑,黑随时变白的可能 。
举个例子,西方人处理吵架总会把对错分得很清楚,而中国人吵架是不会把对错放首位 。
假设两兄弟即使把「对错」弄清晰,赢了结果,可感情会出现缝隙,那还有什么意义? 。
假设对象之间把界限划分清楚,可能你就成为那只传说中的「单身狗」 。
再或者公司做战略,一个清晰方向绝不是一拍而出的;它是在混沌中从灰度空间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并非开始就清晰明了,非此彼此 。
所以,真到假处真亦假,假到真时假亦真;真真假假,都可以随时转化的,对里往往有错,错里往往有对,中间的不确定性就是「灰度」 。

缺乏安全感,怎么办?

文章插图

那它放在安全感中又说明什么呢?
要知道人类本能是尽最大限度是「掌控」,付出行动追求安全感是为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可往往过程中会伴随无数挣扎,也许你折腾很久最后得到答案都不是「自身想要的」,为什么?
我们在掌控中执行,多数人会带有色眼镜把「情绪」「对错」「欲望」融为一起,因此产生偏差 。
进一步说,这背后惯思维的根基形成主要分为两类:1)情绪性安全(emotional safety);2)控制性安全 。
先说前者:
情绪安全是什么?心理学中称之为:
在关系中的每个人达到的情绪状态是开放并且脆弱的(Catherall,2007) 。
它意味着你和另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放松状态,可以毫无恐惧地和同伴分享感受,展示真实的我 。
不论悲伤,欲望或愤怒,就算有什么问题产生分歧,也会坦诚布公,即使不同意对方观点也会对彼此尊重 。
而这一切的底层构成来源于两个方面:1)依恋(attachment)2自尊(esteem) 。
最初主要在「母亲的怀抱」中养成,为什么有的孩子断奶在8个月-1周岁即可完成,有的则需要2年之久,虽婴儿不懂,但这种间接强化会成为「基础控制欲」 。
婴儿一闹就可以得到「反馈」,实则为依恋;随着时间拉长孩子步入学校,开始在「自我胜任,认知取向,感情取向,自我内涵结构取向」四个方面塑造完善自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