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遭疯抢,蔚来活在生死场( 三 )


“广汽开发一个新平台可能要10亿,吉利领克可能要15亿,到了蔚来这里,ET7一款车的开发成本数倍于传统厂商 。有一次,李斌还在会上拿这个数字质疑,为什么要这么多钱,在场没有人敢回答 。”林松说 。
而且,“设计ET7的时候开了很多脑洞,比如搭载L3级别的自动驾驶,性能上对标奥迪A7,可在控制成本上,蔚来和ABB是没法比的,最后预估的市场价达到39.8-69.8万,太贵 。”林松说 。
某种程度上,蔚来推出ET7也是想效仿特斯拉的产品策略 。
起初,两家公司都通过电动跑车来“秀肌肉”,之后推出的第一款量产车都是面向高端消费人群 。如果按照特斯拉的成功路径,蔚来下一步需要打造一款类似Model 3的产品才能站稳脚跟,逐步向盈利目标靠近 。
由于前期研发超支,定价40万以上的ET7显然无法成为一款国民级电动轿车,因此导致项目被搁置 。
2019年上海车展,蔚来作为“东道主”大秀肌肉,把NIO House、换电站以及旗下产品都搬到了展台上 。此外,蔚来还展示了一款白色电动轿车,名字不是“ET7”,而是“ET Preview(预览)” 。
“当时有同事向李斌建议不要展示这台车,他不同意,为了避嫌,决定把名字改成ET Preview,希望给外界传递出的信息是,蔚来之后开发的轿车可能会长这样 。我们内部都知道,这款车短期之内是造不出来的,公司那时候已经缺钱了 。”林松说 。
“回头来看,取消建厂和搁置ET7项目,这两件事是公司2019年做出过最正确的决定了 。”一位蔚来中层管理人员对《棱镜》表示 。
朱江认为,基于2019年蔚来的资金状况,将ET7项目后置是一个不得不做,同时也是最合理的选择,“一家企业到了生死关头,必须要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该放弃的必须要放弃 。”
用户体验是政治正确,不容挑战
林松加入蔚来时,发现同事们都不怎么谈成本,在产品定义时注重为用户着想,在设计上希望在每个功能和细节上都能出亮点 。
“我们压根不希望ES6(35.8万元起)卖现在这么贵,希望把BOM成本控制在18万左右,这样才比较健康 。因为一些过度工程和配置堆砌,BOM成本最终超过25万,完全可以和宝马7系对标,但是又不能支撑起像ABB(奥迪、宝马和奔驰)一样的定价体系,所以毛利率很低 。”林松说 。
BOM的全称为Bill of materials,单纯是指物料成本,不包括公司在人力、研发和营销等方面的支出 。
林松以汽车车尾的刻字为例,ABB这些品牌用的是塑料,成本是5毛钱左右,特斯拉用的是立体贴纸,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蔚来ES8创始版坚持用铝合金,成本是500块,“同样一笔钱可以买两个传感器,换两套香氛系统 。”
【特斯拉遭疯抢,蔚来活在生死场】林松认为,强调用户体验当时是一种绝对的政治正确,不容任何挑战 。
2018年上半年,蔚来开始研究ES8的中期改款方案 。“在一个房间里,VP和总监们觉得哪里可以改,就在车上贴纸条,最后收集了100多个点,内部存在一种氛围,觉得the more, the better,改的地方越多,用户体验越好 。”林松说 。
参与了蔚来多个产品定义的刘畅也认为,蔚来在早期的产品定义和设计时,用户体验和成本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 。
“比如ES8的全铝车身,一方面是工艺开发成本高,造型设计受限制,事实上也没有真正做到车身减重 。”刘畅说,蔚来把很多钱花在了用户看不到、感知也不强的地方 。
林松觉得有些钱根本不应该花,“ES6下面有一块碳纤维底板,面积约两平方,实际上没有什么作用,而且需要加装很多固定点,成本高达4000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