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骗局闹剧屡屡刷新“底线”

上世纪90年代,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烧制的仿北魏陶俑的工艺品,于1994年夏在北京古玩市场上被国家机构列为“抢救性收购”的“北魏珍贵文物” 。
2011年9月5日,原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 席兼总裁谢根荣继一审被判无期徒刑之后,接受二审 。自此,“金缕玉衣”的惊天秘密被公众知晓 。
金缕玉衣本是汉代规格最 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 。商人谢根荣的“金缕玉衣”是他找来一堆玉片,请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 心鉴定委员会主任牛福忠串成的 。牛福忠又请来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 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5位专家在装“金缕玉衣”的玻璃柜子外“走了一趟看了看”,为这件“文物”估价24亿元 。
谢根荣用这一纸估价说明骗银行放出7亿元贷款 。
另一场闹剧曝光于2012年初 。汉代玉凳由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1年初拍出2.2亿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 。汉代玉凳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之组件,曾被拍卖公司说成是一套“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 。
【文物鉴定骗局闹剧屡屡刷新“底线”】但一年之后,关于这套玉器到底是国宝还是赝品的争论突然爆发 。2012年2月23日,邳州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汪如棉公开表示,这个所谓的“汉代玉凳”2010年产自邳州市,当初是作为高仿工艺品出售的,由向阳村几个小伙子忙活一年多,他们还几次请自己去做指导,提出造型、纹饰及图案的设计建议,最初以230万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外地人 。汪如棉说,“不知怎么回事,弄到今天竟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进行拍卖了” 。

文物鉴定骗局闹剧屡屡刷新“底线”

文章插图
古玩有真有假,鉴定者的眼力不同,看法也不同,有人看真、有人看假,买主看真、卖主看假都有可能 。如果是真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捡漏”;如果是假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打眼”,统统不能称之为骗人或受骗,包括故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设圈套诱人上当 。双方都认为是眼力问题 。这似乎就是古玩行的行规 。
作为一个集藏投资者,要想面面俱到、八面出击是不会成功的,因为集藏投资是一项需要知识和精力的事业,面面俱到、遇到什么收藏什么导致对每一项收藏品种都不精不深入,难以在有限的资金内获得大的投 资 回 报 。如果只是看到古董市场中的造假行为知难而退,是不能在古董收藏投资中获得收益的,越是艰难,越是有收藏投资的乐趣,这样的心态,才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 。造假古已有之,然而对于预防收藏投资风险的投资者,更要预防的是当代造假的“古董”,因为古代造假的古董经过一定年代,本身也成了古董,尚有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 。而当代造假的古董,毫无价值可言,谁买了它,谁倒霉 。
文物鉴定骗局闹剧屡屡刷新“底线”

文章插图
古玩有真有假,鉴定者的眼力不同,看法也不同,有人看真、有人看假,买主看真、卖主看假都有可能 。如果是真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捡漏”;如果是假东西被人买走,就叫“打眼”,统统不能称之为骗人或受骗,包括故意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甚至设圈套诱人上当 。双方都认为是眼力问题 。这似乎就是古玩行的行规 。
文物鉴定骗局闹剧屡屡刷新“底线”

文章插图
很多藏家看到直接现金收购艺术品的广告,或者接到过类似的电话 。艺术品公司会让藏家直接带藏品过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直接收购 。但之前要求客户去指定的鉴定机构去做鉴定真伪后才收购,而鉴定机构不是这家公司自己开的“傀儡公司”就是相互勾结的三无诈 骗鉴定机构 。所以再真的东西也会被鉴定机构鉴定为仿造、年份不足、年代不对,拍卖公司再以这些理由拒绝收购 。几千到几万块不等的鉴定费用就打了水漂 。这些鉴定机构往往会打出很大的名头,剑桥、牛津、耶鲁等等名校检测实验室等,但都是虚构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