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幼小衔接,怎样做最科学?( 二 )


入学准备的核心在于真正落实《指南》精神 , 切实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 实现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整体发展 。 尤其是在良好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及上学意愿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 真正做到内容上不超前 , 形式上不灌输、不强化训练 。 不要把参观小学当作入学准备的全部 , 不要把模拟小学课堂当作良方 。 入学适应的核心在于新生有入学的意愿、积极的情绪 ,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 没有重大的困扰和对立的情绪 , 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 入学适应不是一次两次班会能解决的 , 也不是只改变一些物质环境能解决的 , 更不是标语口号能解决的 , 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 。 入学适应工作的重点是教师的入学适应意识 , 真正把眼前的每一个新生看作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儿童 , 真正去关注新生的需要和特点 , 真正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 。 因此 , 入学适应的核心是课堂 , 关键在教师 , 根本在了解和理解儿童 , 真正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 , 真正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 。
注重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及联合教研是解决入学准备和适应的重要措施 。 要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 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义 , 避免为了教研而教研 。 教研的前提是存在衔接问题 , 教研过程就是研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 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 , 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 , 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
不要停留在“禁止”上 , 要在各层面积极作为
幼小衔接是很多国家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 。 20世纪80年代以来 , 美国也出现了课程下移的现象 , 而且趋势越来越明显 。 之前只能在小学看到的“长时间全班集体教学”“书面教学及等级评分”等现象在幼儿园也随处可见(Miller & Almon , 2009) 。 东亚、非洲也有类似的情况 。 因此 , 幼小衔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 涉及众多因素 , 要进行系统思考 。 幼小衔接教育不能停留在“禁止”上 , 而是应该鼓励各方参与 , 统一思想、积极作为 , 共同研究和切实采用解决当前问题的良策 。
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 , 固然要禁止在幼儿园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 , 禁止打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加重儿童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校外入学准备培训 , 禁止小学入学过程中的考试和测查 。 但只是禁止并不能真正实现科学衔接 。 要深入研究儿童 , 深化课程改革 , 提高入学准备意识、入学适应意识 , 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 提高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成效 。 尤其是要注重幼儿园、小学及家庭的积极配合和良好合作 , 对幼小衔接形成真正的共识 , 在此基础上积极作为 。
对小学教师来说 , 要坚持以儿童为本 , 入学适应要求我们先备“人”再备“课” , 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 , 在备课时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 , 实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多观察儿童的表现 , 感知儿童的不解和迷惘 。 课堂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 , 课堂衔接的关键是了解和理解儿童 。 教学应真正适应处于过渡期的新生 , 真正适应具有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儿童 。 与此同时 , 应注重环境的改造 , 让环境适宜于新生 , 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 , 感受到新奇 , 进而积极投入其中 。 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 努力创新适应的途径和方式 。 真正像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所倡导和践行的那样 , 要深入班级 , 跟儿童在一起 , 感受和理解儿童的生活 ,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