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上的5G医疗:到底是不是医院的“智商税”?( 二 )


一年后,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5G网络支持下给一位年长的“胃肿瘤”患者做了手术
因该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患病时间长,围手术期风险高,手术操作难度大 。为减少风险,医院专家们决定实施外科腔镜下手术治疗,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明教授基于5G网络远程指导手术 。
手术当天上午,天门一医放射科多学科会议室的远程会诊大屏幕内清晰显示出三块区域,分别是手术实时图像、多学科会议室场景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专家远程指导音视讯通话场景 。远隔千里的两地会诊现场均可以清晰地看到患者手术部位和整个手术进程,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操作,手术成功 。
日本电视剧《白色巨塔》中,经常有医生在手术室透明围墙外的观看台上围观和学习 。
这一次的5G手术中,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肿瘤科骨干医生以及相关科室的很多医生也通过大屏幕更近距离地围观了手术细节 。
5G网络普及之际,手术也开始向高难度、高精度“进阶” 。
2020年6月11日,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也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在5G+混合现实技术下开展的远程指导颈动脉内膜剥脱血管重建手术 。

风口上的5G医疗:到底是不是医院的“智商税”?

文章插图
当时75岁的徐姓老人因突发左侧基底节区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乏力18天入院,CT血管造影显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节段性混合斑块伴管腔重度狭窄 。经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医生决定为其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重建血管 。
术前,医生将患者的MRI、CT等二维影像资料高清重建,构建了患者的个体化的三维解剖图像,并进行了3D打印及全息三维多模态解剖影像,精准设计了手术方案 。手术当天,三位医生佩戴VR眼镜,将患者的全息影像与手术台上的患者进行匹配重合,再次回顾影像,并按照手术计划在患者左侧颈部标记了手术切口位置 。与此同时,术中使用电生理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荧光显微镜及术中超声监测,确保了手术安全 。
另一端的远程医学会诊中心,主治专家手持指导设备并根据静帧划出了切口的范围,通过语音指令,对手术进行实时远程精准指导,最终颈动脉内膜剥脱血管重建手术顺利完成 。
事实上,手术台之外,救护车、急诊、疑难病症远程会诊、ICU的移动化,甚至病房查房,也开始越来越频繁“上5G" 。
这就是文章开头那一幕:当一些大众还局限于“急诊车上做手术?不现实”的想象时,5G急救车的演练已经在现实中真实发生 。
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医生陈海鸣的一段公开发言,把5G急救车改变传统院前急救模式的变化描绘得更贴近事实:
一个患者进入5G急救车后,随车医生通过手环就可以快速识别患者身份,获取既往信息和健康档案,通过监测仪将车载的数据实时传输到院内指挥中心的专家团队,用AI语音笔可以全程录制语音病历,用AR眼镜可以让随车医生和专家团队实时沟通,通过5G+4K将车内的情况直接传输到指挥中心大屏 。“相当于将一个专业团队的救治能力前移到救治现场,做到‘车院零距离’ 。”
【风口上的5G医疗:到底是不是医院的“智商税”?】从会诊到手术,从前端急救到后端管理,从为何从北上广综合大医院到地方医院,都愿意在5G上果断尝鲜?
效果和效率有着鲜明的说明:2016年,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和新加坡医院做呼吸重症会诊时,12G的病例数据从周五下午开始传输,花了12个小时,到第二天早上才传输完毕,以至于有人在办公室守了整整一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