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为啥会找上儿童?


难受的小肚子
孩子正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喂养可是家长的头等大事,可这个时候偏偏胃病“找上门”来 。
小小“胃病”儿
5岁的聪聪近半年来,总是说肚子痛,吃饭后腹痛稍有缓解,有时还会吐酸口水 。老师和家长一直都没太在意 。
在一个周末,聪聪又开始叫肚子痛,并排出了黑色的大便,量较多 。
第二天,聪聪的父母便带他到医院就诊 。儿科医生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腹部检查,怀疑聪聪患上了“胃病”,要求他去做胃镜检查 。聪聪的父母有点惊讶怎么那么小的孩子会患上“胃病”?同时又很担心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胃镜检查 。但最后,聪聪还是接受了纤维胃镜检查,结果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正规治疗后,聪聪的症状就消失了,又可以在幼儿园里活蹦乱跳了 。
强强上一年级了,有一段时间总觉得肚脐周围有点痛,但每次只痛上一小会儿,持续十多分钟后就可自行缓解,也无其它不适症状,大便正常 。妈妈曾带他到几家医院就诊,化验大便也没见到蛔虫卵,但医生考虑是肠蛔病,先后三次给予驱治疗未见疗效 。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来到儿童医院,做了全面体检以及相关化验检查后,经小儿消化内科专家会诊,结合电子纤维胃镜检查结果,最后确诊为器质性再发性腹痛,系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 。
确诊后强强立即进行了抗菌消炎治疗,并服用了一段时间的保护胃粘膜的药物,患儿临床症状减轻,腹痛消失,观察半年间也未见腹痛发作 。
幼儿胃病发病率上升
近年,某大城市儿童医院对本市1200例2~14岁儿童进行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简称胃镜)检查,结果胃病(医学上包括各种胃炎或溃疡)的检出率为84.3%,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发病率最高,可见胃病已成为学龄(前)儿童常见病,值得家长们引起高度重视 。
消化系统是食物和水分通向机体的通路 。人类胃粘膜上皮细胞代谢及更新速度很快,每分钟约有50万个细胞脱落而被代之以新生细胞,整个胃粘膜表面每三天就重新更换一次,这充分说明了胃有某些保护机制,为其能从损伤中迅速恢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
小儿胃粘膜有丰富的血管,但腺体和杯状细胞较少,盐酸和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较成为少且酶活力低,消化功能差 。所以,它受到的各种损伤的机会会更多以致“胃”病,在生病的情况下,胃粘膜会因经不住严重侵蚀而发生急慢性损伤,如糜烂、溃疡和出血等 。
引发胃病因素多
据观察,引起小儿胃粘膜损伤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种情况:
“现代”食物
现代幼儿生活中喜食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如油炸食品等 。殊不知,长期摄入这些食物会伤害孩子的胃粘膜,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主要症状有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病”为啥会找上儿童?】现已证实,引起小儿急慢性胃炎的病原菌主要是幽门螺旋杆菌 。在正常人群中约有50%的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更是高达70%~80% 。?
该菌是一种S形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在人类的胃粘膜上定居,并持续存在,经过若干年后在易感的个体中可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甚至胃癌 。我国是该菌感染的高发区,儿童时期又是感染的剧增期 。但是,并非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会得“胃病” 。这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不尽相同,而且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除了幽门螺杆菌外,还有胃酸、胆汁反流、粘膜屏障等多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