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家长不要妥协不要呵斥,需要“看见”孩子

看到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的故事 , 里面“瞎胡闹”的小朋友特别像我家哥哥 , 就讲给双胞胎听 , 想借机教育孩子 。 可孩子的话 , 让我意想不到 , 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 。
1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 , 原因前半段猜到了 , 后半段成人无法理解
故事是这样的:
妈妈答应了孩子 , 让奶奶陪孩子一起去游乐场玩 。 后来天晚了 , 奶奶想休息了 , 就先回家了 。 孩子玩完回家 , 发现奶奶不在 , 特别伤心 , 哭闹不止 。
妈妈抱着孩子边走边哄 , 试图用滑滑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就直接把他放在了滑梯上 。 谁知道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
孩子一下跑开了 , 还喊道:“妈妈你走开 , 不要跟着我 。 ”
妈妈不敢真的走开 , 但也不敢靠太近跟着 。
路上遇到一对夫妻 , 看到孩子以为是走丢了 , 问他:“你妈妈呢?”孩子立马回头抱住追上来的妈妈 , 小声说:“有两个坏人要抱走我 。 ”
后来妈妈了解到:把孩子放在滑滑梯上他生气 , 是因为平时玩滑滑梯是从楼梯先爬上去 , 再滑下去的 。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家长不要妥协不要呵斥,需要“看见”孩子
文章图片
2
家有同款“秩序敏感期”、“执拗敏感期”3岁娃娃一名 , 各种“瞎胡闹”让老师、妈妈崩溃
对我来说 , 我可以理解妈妈答应了孩子 , 让奶奶一起陪 , 但奶奶离开 , 孩子发脾气;但真的无法接受 , 为了滑滑梯没把孩子放在楼梯上 , 走了不同路径 , 孩子会闹那么大脾气 。
而我家哥哥 , 也可以为了他的“规则” , 他的“自主意识” , 哭上大半天 。 前两天 , 我换了个放口罩的袋子 , 他放学时取出口罩 , 袋子比原先的大点 , 他放不进书包小口袋了 , 他哭得第二天又咳嗽了 。 我可以想象他一定哭了很久 。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家长不要妥协不要呵斥,需要“看见”孩子
文章图片
3
双胞胎对故事的理解 , 出乎我的意料
我也借故事问孩子:“你们觉得这个故事里 , 妈妈哪里做得不对?妈妈答应了小朋友让奶奶陪 , 但是奶奶先离开了 , 这个对吗?”
孩子一起点头 。
我倒是有点惊讶 , 反问:“妈妈和奶奶都答应了小朋友 , 又没做到 , 这可以吗?”
弟弟抢答:“奶奶是需要休息了 。 ”哥哥在一边点头 , 表示认可弟弟的话 。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家长不要妥协不要呵斥,需要“看见”孩子
文章图片
我继续问:“那妈妈把小朋友放在滑滑梯上 , 没放在楼梯上 , 对吗?”
“不对 。 ”两个孩子你一言我一语抢答:“本来应该放在楼梯上 , 滑滑梯本来就是从楼梯开始玩的 。 ”
我继续问:“那是不是如果你们一直哭 , 也不告诉妈妈 , 妈妈不会知道呀 , 你也玩不成滑滑梯啦 , 都哭鼻子去了 , 对吧?如果自己跑开 , 不准妈妈跟过来 , 万一真的被坏人抱走了 , 就回不来了 , 这也是不行的 , 对吧?”
孩子似乎对自己的执拗性 , 还有安全意识 , 都有了一点理解 。
4
“三不”原则 , 妈妈学会理解孩子的三大需求——看见、接纳、陪伴
孩子闹情绪时 , 尽量做到“三不”:不评判孩子情绪发泄的对错 , 不控制孩子情绪起伏的节奏 , 不漠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 。
上面贴近生活的小故事、阐述方法的“三不原则” , 都源于一本书《你是孩子的光——智慧妈妈成长法则》 。
孩子在公共场合闹情绪,家长不要妥协不要呵斥,需要“看见”孩子
文章图片
书中5位妈妈的故事 , 不少小片段我都能讲给孩子和老公听 , 一起寻找更好的方法 , 解决我们生活中或大或小的养育问题 。 隔代教育、要不要做全职妈妈、怎么和老公沟通、怎么团结队友等等 , 鲜活生动的场景 , 就像在我们家安了摄像头一样 , 很能找到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