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谈谈挤韵和撞韵(一)

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文章插图
有人说格律诗不能挤韵撞韵 , 这是规则 , 也有人说不是 。还有的人说不是规则但应避免 , 因为挤撞韵拗口 , 干扰了韵的美 。格律诗究竟能不能挤撞韵 , 拗口现象是挤撞韵本身导致的吗金昌绪?
挤韵 , 也称犯韵、冒韵 , 指诗句中使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字 。撞韵 , 指非押韵句尾字(白脚)用了与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挤撞韵之说通常指格律诗 , 宋词也有类似说法 。
拗口 , 指读起来不顺畅 , 别扭 , 即生硬涩口之意 。诗词写作和欣赏提到拗口时有两种所指:一是一个音节或前后音节组合时 , 也就是字(词)或相连的词之间不易读 , 发音困难 , 尤其是连续读时犯“卡” , 不上口;二是也用来指韵味“太顺” , 句内、联内及阙内“韵太密” , 读起来单调平滑 , 出现审美疲劳 。第二种用法属于用词不当 , 并非“卡”、“涩”之意 。另外 , 格律诗论述中讲的“拗”还常被使用在出律上 , 如违反平仄等常被说成是拗句 , 再如有意写的“拗体诗” , 都指出律违反规则 。
下面 , 谈谈自己对挤撞韵之说及格律诗押韵方法的认识 , 并对拗口现象作些分析 。
一、恰当的挤撞韵更为上口 , 可以增强和谐流畅的韵味感
我写的一些诗词常见挤撞韵现象 , 而且有意撞韵 , 旨在追求诗词朗诵更为和谐流畅 , 语调更加明快悠长 , 耐人回味 , 富有音乐感 。虽然写得不一定好 , 但是除了个人感觉好些 , 也借鉴了古人风格 。古诗最常用的是句句押韵和隔句押韵 , 还有句首、句中、交叉、同段、抱韵、叠韵等多种押韵形式 , 也常见综合运用 , 在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柏梁台体、乐府诗、歌行体中随处可见 。唐代格律诗名家挤撞韵之作很多 , 包括名作 。宋词中有基本句句押韵和句中韵的词牌子 。那些押韵音节在句尾、联尾、段尾的诗 , 挤撞韵未觉拗口 。虽然有些诗不是格律诗 , 但都是用韵 , 在挤撞韵拗不拗口上道理相通 。
没有韵味就不是古诗 。句中或非固定韵脚处有意安排同音、同韵及谐音字 , 同样是为了更有韵味 。总的说 , 诗韵易密不易疏 。按照人类正常的听觉范围 , 同韵出现的频率再高也不致于听不出节奏和韵味 , 但频率过低则没了韵味 。古诗的韵虽然大多在固定位置 , 以便形成基调 , 并同语义内容、感情等一起形成诗歌特色风格 , 有点类似音色旋律 。从诗句感情和节奏富于变化角度及用词局限看 , 其他位置也常出现韵的音节 , 作者可以根据节奏韵味灵活安排 , 各类古诗实践上对此没有绝对标准 。七言绝律七字(音节)为一句 , 四句或八句中只有二三个或四五个韵 , 韵出现频率在古诗中算低的 , 一首七律挤撞韵几次无碍 , 用得好能增加音乐感 。绝句和律诗都有首句入韵格式 , 不仅符合撞韵之说且尾字为平声 , 起句就为韵铺路 , 却未觉拗口或呆板 , 换到别的位置就“拗口”了 , 实在讲不通 。格律诗中叠音叠韵的用法也完全符合挤韵之说 , 重复、拖长声音或拟声 , 造成语气悠长和气势强化 , 何有拗口之感?格律诗也常见在同句内重复使用与韵脚相同的词 , 特别是名词 , 这种情形也是标准的挤韵 , 大多未见拗口 。可见 , 虽然格律诗在规则上偶数句必须押韵 , 但是韵可以出现其他位置 , 根据情感表达和声流节奏变化需要有意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