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四 )


韵母是发声的主导因素 , 是押韵所在之处 。同音、谐音的音节间隔出现会形成明显的节奏性主基调 , 也就是诗词的节奏性韵味 。七言格律诗中平仄起伏多而弱 , 韵的起伏少而强 , 却容易控制节奏 。平仄变化、重音变化和用韵节奏融合好 , 韵味就会更强 。同韵、邻韵及主音素相同的音节在一两句内出现次数多些 , 或重复重叠出现 , 或同音同韵的四声连续变化 , 能强化起伏回绕的旋律感 。
挤撞韵能够增快韵的频率 , 有利于形成轻快活跃、激情明亮、流利谐和、诙谐幽默等风格节奏 。叠音叠韵有利于形成徐缓深长、悠长连绵、优美抒情、回味无穷、气韵丰足的韵律感 。
李白的千古绝唱《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现在用普通话读这首小诗 , 仍朗朗上口 , 一气呵成 。诗中四句二十字 , 首句押韵 , 挤韵有床、上、望三字 , 句首就在韵味中 , 句句有韵味 , 月和头字还重复出现两次 , 可谓挤韵楷范 。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 ,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 闲坐说玄宗 。前三句中句句有宫字 , 末句借韵宗 , 四句二十字 , 宫音回绕 , 配合意境 , 凄冷荒凉场面跃然而出 , 深沉感慨之音绕耳 。
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 ,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 不得到辽西 。四句中同韵母的字有六个:起、枝、啼、啼、时、西 。现在用普通话读这首小诗 , 一气呵成 , 韵味配合倒叙手法 , 到末句意已明 , 但韵味不去 , 意仍未尽 。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中第一句中的相、见、第四字的难 , 第二句的蚕 , 第五句的但 , 第七句的山 , 第八句的探 , 韵母相同 , 加上韵脚 , 如此多的同韵母音节 , 用普通话读起来毫无无单调之感 , 非常上口 , 配合诗意 , 成为千古名句名唱 。
格律最工的大家杜甫挤撞韵之作也常见 ,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半阙: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韵母相同的有放、乡、襄、阳、向、阳 , 现在用普通话来读何有拗口之感?再看杜甫的《咏怀古迹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 ,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 一体君臣祭祀同 。平水韵中空字挤韵 , 松字邻韵 。现在用普通话读 , 永、空、松韵母与韵脚相同 , 都挤韵 , 但很流利 , 毫无拗口或平乏之感 。
【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挤撞韵用得恰当 , 有益无害 。有人说句句用韵岂不成了“顺口溜”、“打油诗” 。判断是否为诗可以用有韵无韵、字句凝炼、意境、抒情等衡量 , 但不能以韵的密度为标准 。历史上最早的诗也应该从韵句升华形成 。我国古代诗歌 , 如《诗经》、骚体、乐府诗、柏梁台体、歌行体等 , 大都用韵较密 , 甚至成段复沓 , 章节重叠 , 能因此就认为这些诗体单调乏味、缺乏审美吗?诗歌的语气语流和气韵风格本来就多种多样 , 句句押韵显得单调平滑的诗很少 。总之 , 格律诗不应回避挤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