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绪 避免挤撞韵是格律诗写作规则吗?( 三 )


倒是网络普及的今天 , 一些热心诗词知识普及又研究不多的诗词爱好者 , 甚至连写作爱好者都够不上 , 将一千多年前尚不合理的说法作为诗词语音规则盲目宣传介绍 , 人云亦云 , 使许多对诗词历史了解不多的人产生误解 , 盲目地把这种观点尊为金科 。
四、从构词法上看 , 谐声谐韵有音乐美感
连绵词由相同声母、相同韵母等双音节构成 , 这种构词法形成的词本身就是追求音乐美感的结果 , 出现在诗句中自然可以挤撞韵 , 根本就不拗口 。双声叠韵的 , 如仓促、伶俐、徘徊、慷慨、苗条、窈窕、汪洋、逍遥、浪漫、婉转、婵娟、纷纭、芬芳、轻盈;叠音叠字的 , 如菲菲、高高、孜孜、瑟瑟、滚滚、匆匆 , 以上各类不胜枚举 , 出现在什么位置也不拗口 。宋玉在《九辩》中运用了大量双声叠韵词 , 使诗歌富于音乐变化 , 优美悠长 。
AABB、ABAB、ACBC、ABAC型的成语或临时组成的自由短语 , AAB、ABB型重叠修饰和重叠后缀词及短语(如毛毛雨、绿油油、笑哈哈) , 必须重叠的单纯词(如奶奶) , 叠音的象声词 , 上述各类词虽然重音重韵重字 , 但朗读很上口 , 大多可在联尾或句中挤韵 。同音同韵组词是一种审美构词法 。诗词中使用这类词 , 若韵的密度合适 , 前后字词声调区别开 , 平仄重音搭配好 , 音乐感很好 。一些联绵词若出现在对仗句中 , 可以挤撞韵 , 韵密些也往往无妨碍 。一些联绵词无法拆分 , 用在联尾或想在句中使用又与韵脚同韵 , 挤韵正常 。
五、恰当的挤撞韵可灵活节奏 , 更好地适应风格情调变化的需要
格律诗的声音以既整齐又交错的方式行进 , 表现出富有音乐感的韵律形态 。格律诗的节奏必须体现在韵律中 , 韵的节奏是基调 , 是主旋律 。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追求的节奏感 , 是一种音节节奏 , 但平仄形成的节奏较弱 。平仄只分两类 , 可声调有四声 。一组音节或一句一联中的平仄会产生很多种四声组合 , 形成的节奏感差别很大 。平仄节奏的基础是词的语法停顿 , 除四声调值组合不同外 , 由于音节声母韵母拼出的音味更不相同 , 音的响亮长短强弱千差万别 , 加上声调在连读时还有变调现象 , 节奏性及是否拗口情况非常复杂 。这些复杂的因素组合到一起 , 再加上语气重音位置失当 , 可能降低甚至丧失平仄节奏感 , 也可能别扭拗口 , 这也是一首符合规则的格律诗也会节奏消失或混乱、拗口或呆板乏味的主要原因 。若节奏与诗句内容、意境、感情状态配合也不合适 , 还会律不达意 。平仄不会自然生出好节奏 , 而好的诗句在语流中有时几连平或几连仄都仍然存在节奏感 , 这在非格律诗中常见 。平仄的划分虽有利于形成音节节奏 , 但是 , 音节的语法停顿及起伏不会自然就具有鲜明、良好的状态 , 音节声调起伏停顿的节奏感和谐调性要靠作者艺术创造 。
音节节奏既要服从韵的节奏 , 同时又影响韵的节奏 。格律诗句式齐整 , 每句每联的音节数量影响韵的密度 , 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韵节奏的灵活性 , 不利于感情类型和诗歌风格的丰富变化 。挤撞韵作为一种手段 , 可以一定程度上调节音节节奏对韵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