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的孩子要做心理疏导吗?全面解析“抽动症”

抽动症的孩子要做心理疏导吗?孩子抽动症都有哪些表现呢?现在知道“抽动症”这个名词的家长越来越多了 。看看下文案例全面解析“抽动症” 。
孩子经常眨眼或无缘无故耸肩,不少家长都会怀疑孩子是否得了抽动症,开始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
如果没有具体的原因,如眼睛没有炎症却不断挤眼睛,不需要举胳膊却时常抬举胳膊,肯定是异常的,但是否到了“症”的地步,却不是非医疗人员能下结论的 。
如果家长真的担心,直接去儿童医院神经科门诊,要比自己在网上搜资料,查信息靠谱得多 。
诱发抽动症的心理因素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除了癫痫或脑功能障碍造成的抽动外,几乎所有的抽动行为和抽动症都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起因,其中主要的起因有如下几点:
模仿别人的行为
当某人的行为引起孩子害怕、好奇或羡慕时,孩子容易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去模仿 。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每次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都要先迅速眨几下眼再使劲挤一下,引起大家的哄笑 。这个男生开始是故意这样做,想逗引大家笑,可后来想改都改不掉了 。
班上也有四五个孩子跟着学,其中有两个孩子很快就不再学了,另外两个持续了1个月左右才改掉 。
还有一个5岁的孩子,有一次妈妈要出门,他非要跟着,妈妈不让,他就拽着妈妈闹 。不小心,妈妈的头撞到了柜子,妈妈就顺势说自己死了 。孩子很着急,过来扒她的眼皮,扒开了妈妈又闭上 。孩子用手使劲撑着她的眼皮,她就翻着白眼一动不动 。后来孩子真的害怕了,也不跟她出门了 。可从那以后,孩子就经常没事的时候翻白眼 。
生理原因
例如,看手机时间长了,眼睛干涩,或乳牙活动了,总是去舔,有时也会导致抽动 。
缓解无聊或紧张
有的孩子由于外部环境或养育方式的原因,常常感到紧张 。
例如,父母经常吵架,家长经常责问等 。有的孩子则因被忽略或环境单调,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感到无聊 。这些情况下,孩子容易无意识地重复一些动作来缓解不舒服感 。
有一个10岁的女孩,爸爸工作繁忙,经常不回家 。女孩的姐姐在4年前因车祸去世后,妈妈的精神状况就一直不太正常 。
妈妈不敢跟孩子玩闹,不靠近孩子,同时又特别担心孩子,怕冷着、热着、渴着、饿着,物质关怀无微不至 。她还不让孩子下楼玩,不让孩子去别人家玩,也不让别的孩子来她家 。
孩子有一点儿问题,如感冒、磕破点儿皮等,妈妈一方面如临大敌,另一方面又会不断埋怨孩子不小心、不听话 。这个孩子只要无事可做时,就会感到心慌,并四肢抽动 。

抽动症的孩子要做心理疏导吗?全面解析“抽动症”

文章插图
刺激过强
有个3岁的男孩,长得比较瘦小,妈妈决定给他注射生长素——往肚脐眼旁边打一针 。每次打针前,孩子都用各种办法拒绝,有时藏起来,有时满屋跑,有时哀求,有时哭闹……最长的一次,妈妈劝了近2小时才打上针 。孩子经常玩着玩着,无缘无故地就抽两下肚子 。
还有一个近3岁的男孩,修牙的时候没有打麻药,怕麻醉后影响不好,爸爸妈妈按着他的头和胳膊把牙修完,之后孩子就经常晃肩 。
被压抑的愿望
前面举的两个例子中,就包含对孩子不打针、不看牙的愿望的压抑 。
有一个10岁的男孩,天生智力上对数学就不敏感,智商总分只有75分 。但家长没弄清原因的时候,就只给孩子恶补奥数,每天都要花几小时在数学上 。这个孩子后来有明显的抽动,一方面是因为紧张的时间安排和家长的督促令孩子不安,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真心不愿做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