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翁客栈】独在异乡:美式的温情与伪善

美国是很多人向往的国家,移民的人多半选择地是美国,可是真正的美国是什么样的?
来到美国访学的这半年多里,总会被亲朋好友乃至社交网络上的朋友问到这样一个问题:“美国怎么样啊?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吧?”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我都很惭愧,说实话,确实不太清楚 。我不旅游也不购物,喜饮酒却不泡吧,每天两点一线地往返于学校和公寓,闲暇时间一杯酒一壶茶一部电影,像个老干部一样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里悠然自得地生活 。
在这里我最大的爱好或许就是跟人聊天,在实验室跟同事聊,在俱乐部里跟球友聊,在公交上跟同座聊,在理发的时候跟理发师聊 。我更喜欢观察他们,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尽量去体会,一个真实的美国到底是怎样的 。
“包容理解” or “政治正确”?
就在前几天,我坐公交车时一抬头突然惊奇地发现:
一位满脸胡子的中年大叔,盘着女士的发型,穿着女士的外套和裙子,提着女款的挎包,涂抹着口红和我叫不出名的一些化妆品,正坐在我的两点钟方向 。可以断定,他应该是一位跨性别者(Transgender) 。
更令我讶异的是车上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表现出厌恶、诧异或者哪怕是一点点的好奇,以至于我放下了抬起一半的手机,并且责怪自己差点做出了无礼的行为 。说实话,我很难想象这样的群体会依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走在中国的马路上 。
所以很温暖是不是?
然而每当我在回忆那个场景的时候,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小乡村,公交车上往往都是比较热闹的,有时公交车司机甚至会跟车上的乘客愉快地插科打诨,车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也会莫名其妙地聊起来 。以至于有一次我到了学校,还站在门口听一位美国大妈讲述她当年申请MBA的故事,听了足足半个小时 。
但是那天完全没有,整个公交车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紧紧盯着自己的手机,或是不自然地望向窗外,尽量避免一切的谈话和眼神交汇 。中间甚至还发生了这样一幕:
一位女士上了公交车,左右打量了一下,怔了片刻,随即选择在那位大叔的身边坐下 。
这一切仿佛是一种大家已经达成共识的制度化流程:不要过分关注他;不要表现出自己嫌弃他;不要不小心说出什么话伤害了他 。
于是我突然想起了另一个朋友跟我说过的事情 。他刚刚来美国的时候,某天突然收到了一封邮件,邀请他去参加一个“queer party” 。他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在某个社交平台的群组中询问了一下 。群中很快有人告诉他:“queer party”就是同性恋组织的聚会 。
此时,群中一个白人小伙突然说了一句:
“很抱歉,让你看到了美国丑陋的一面 。”
如果是在一个公共平台上,这位白人小伙敢发表这样的言论吗?同志运动在美国的历史已经将近五十年,流过血死过人;去年美国最高法院刚刚承认并允许了全国的同性婚姻;一些州为了方便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者)的生活,甚至已经取消了男女厕所的区分 。这时如果这个小伙胆敢在公共平台上发表一句言论声明自己是恐同者,谁都知道他可能会死得多惨 。
然而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相当一部分青年的想法:我知道要尽力表现得政治正确,即便我根本无法接受某些事情或某些群体 。
所以,矛盾不?[page]
“乐于助人” or “善于敷衍”?
其实这样的矛盾还有很多 。
很多人经常会说,美国人都是直肠子,没心眼,说话直来直去;不像中国人小肚鸡肠,一肚子坏水,说话也遮遮掩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