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出手钧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宋钧瓷的“棕房”孔论述 , 彼说此述 , 众说不一 。有的呼其为“针孔”、“针眼” , 有的叫作“橘眼” , 有的称其为“猪毛孔” 。笔者经过对所藏宋钧瓷釉面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发现 , 宋钧瓷的釉表小孔虽然很少 , 但小孔的内部空间较大 , 不是直上直下的“针孔”、“针眼”或“猪毛孔” , 将其称为“棕房”更为形象确切 。在50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其釉面小孔表明 , 孔内径向长度可达孔口直径的4—6倍 , 较大的“棕房”孔洞可以从洞口直接观察到胎体 。

想要出手钧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文章插图
钧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地区规模庞大的重要窑场之一 , 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内 , 最著 名的窑场位于禹州旧城北门内的钧台与八卦洞附近 。传说钧台是大禹传位的地方 , 故一般认为钧窑得名于钧台 。
元代钧瓷一般较为粗糙 , 胎骨厚重 , 釉厚欠匀 , 色暗多种眼 , 釉汁流痕积如蜡汁 , 全施半截釉 , 底足漏胎 , 器表光洁度较差 , 釉色为天蓝 , 月白交融 , 以月白为主 。在蓝或月白釉上涂抹的紫色红斑快缺乏生气 , 显得呆板 , 不像宋钧之“夕阳紫翠葱成岚 , ”“金光四射”霞光万彩“之景 。制品多为民间日用器 , 诸如:碗、盘、瓶、罐、高足杯、三足炉之类 。而宋钧常见的花盆 , 洗、尊之类的陈设品以及玫瑰紫 , 海棠红之多种窑变制品更是罕见 。其装饰手法也是在器表上涂上含氧化铜的釉药 , 经高温还原后显现出红色彩斑 , 与蓝底相互衬托 , 也有少数采用堆贴手法或采取刻、划、印的传统瓷艺 , 这种手法为元代钧瓷所特有 。
想要出手钧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文章插图
钧窑瓷极其珍贵 , 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 , 比如"纵有家产万贯 , 不如钧瓷一件" 。"钧瓷无对 , 窑变无 双" , "入窑一色 , 出窑万彩" , “钧瓷挂红 , 价值连城 , 钧不挂红 , 一世受穷“等等 。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 , 当地民谚说 :"进入西南山 , 七里长街现 , 七十七座窑 , 烟火遮住天 , 客商天下走 , 日进斗金 钱" 。
钧窑釉的分相是在一定化学组成范围内 , 成时的温度、气氛和时间的综合影响下而导致的一种化学过程 。由于影响因素复杂 , 因而很难掌握钧釉的变化 , 这种现象被称为“窑变” 。
想要出手钧窑首先要做的是了解

文章插图
早年钧窑在烧造青瓷的过程中不慎将含有氧化铜的液体滴到已经上了青釉的生胎上 , 烧制后 , 青瓷上出现了一块块不规则的紫斑 , 乍看起来 , 这件器物匀净的釉色整体受到了破坏而成了废品 。但再细细看去 , 这些斑块好像天空中漂浮的紫色云朵、扑朔迷离、奇妙无比 。此后 , 钧窑的瓷工用含有不同配方的铜釉液体 , 在上了青釉的器物生胎上点、洒、涂、抹 , 最 后烧造出了色彩斑斓、姿态万千的窑变釉瓷 , 形成后来钧窑瓷器特色独具的装饰风格 。自此 , 钧窑在名窑林立的北宋时期独树一帜 , 并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