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啼哭心理

许多父母都梦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具有“常青藤”素质,有朝一日步入“常青藤”学校 。现任教于美国大学的作者薛涌与夫人一起悉心观察、揣摩美国家庭和学校教育,汲取精华,并将其贯彻于对女儿的教育培养中,成效斐然,其经验和理念极具颠覆和启发性 。他们主张,常青藤教育应该从孩子一岁时开始 。
怎样对待孩子的啼哭
我对小女一个最深刻的记忆是她一岁多时,一想要妈妈抱就开始哭 。只要她一哭,我们就设法抱起她来,把她哄好 。大多数人对婴儿都是这样的态度 。
对此,许多有经验的“过来人”都警告:孩子小小年纪很机灵,懂得如何操纵大人 。如果她一哭你就抱,那么她动不动就会哭,就要抱,弄得你身心交瘁,过不上一天安生日子 。要从小训练孩子独立性,有时候哭了就让她自己待着 。
可是,我们夫妻却自觉地拒绝了这套经验,当然大部分是出自于心不忍的天性 。其实正好相反,孩子没有被惯坏 。一两岁的孩子当然要哭 。我们“一哭就抱”的原则并非毫无道理 。甚至我可以说,“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 。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 。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 。“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 。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 。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 。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
我上述的“常青藤原则”,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父母直接的经验 。老实说,我们夫妻之间对此一开始也有许多不同 。妻子是属于绝对的“一哭就抱”派,我则认为晚上哭至少不应该抱 。两人为此还争执过不少 。因为啼哭是婴儿唯一的语言,可以表示她饿了,也可以表示温度不合适,或者是不舒服,要换尿布,也可能是感情需要,当然还有些情况就是习惯性地哭泣,很难解读 。即使父母本身,判断也不一致 。但事后冷静地看,大多数情况还是当妈妈的立场对,母亲的本能最靠得住 。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 。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 。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来刺激也不足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沟通者、倾听者,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让孩子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
孩子不必早读书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多大开始上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幼儿园?这一直是争议不休的问题 。
我们的女儿在两个月多一点就进了幼儿园 。不过,在选择幼儿园时则比较精心 。特别是女儿从十五六个月到5岁期间上的那个美国幼儿园(名字叫“创造性的儿童”),对她的成长发育非常关键 。我不妨结合那个幼儿园谈谈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
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地方是师生比例,老师和孩子能到一对二或三,甚至一对一的水平 。这样,孩子能得到大人充分的照顾,和家长自己照看几乎无异 。而各位老师技能多样,能够取长补短,教给孩子的东西比一个家长要多,在方法上花样也多 。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和别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培养了其社会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