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啼哭心理( 二 )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 。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 。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就等于走向了社会,要理解和适应由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构成的“大世界”,是非常大的挑战 。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因为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人们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 。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 。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 。
女儿每天来到这个幼儿园,不是学什么读写,而是坐在老师的膝上听老师念图画书 。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给孩子读图画书(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识字)是最好的手段 。因为孩子对着图画听故事,会触景生情、激发出对世界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大人和孩子还在这一过程中有随机的交流 。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逐日加大,表达能力也日渐丰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就更加复杂 。女儿从小就听故事成瘾,对电视反而缺乏兴趣 。她一岁多时经常半夜二三点醒来,拿起一本图画书使劲摇着正在熟睡的妈妈:“讲书!讲书!”除了听故事外,她在幼儿园的大量时间用于摆积木、观察动物等游戏上 。幼儿园基本没有电视,整天的活动是在和人的互动中完成 。这样,女儿从这个幼儿园出来后,虽然没有认什么字,但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动植物的知识异常丰富,而且情绪快乐、信心十足、能说会道、善于和别人沟通 。
这样的幼儿园,在中国大概不太现实 。我这里的介绍,只是想给国内的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 。我知道国内有许多“贵族幼儿园”,物质条件并不缺乏,缺的是幼儿教育的理念 。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 。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学”之前的教育 。在“学”的阶段之前让孩子读书,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 。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 。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 。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 。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 。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过分迷信智力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甚至把感情发育、社会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 。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 。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常青藤的原则,强调面对面的讨论班优于阶梯教室的大课 。其实国内的大学也试图办讨论班,但常常还不如大课 。第一,教授是照本宣科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知道怎么主持和引导自由的讨论 。第二,学生也是同样的教育塑造而成,真有了自由反而无话可说,使课堂冷场 。
看来,常青藤的原则如果不早早贯彻,孩子已经定了型,即使真拿到一大笔奖学金,到了常青藤的讨论班里还是无所适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