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要注重对正确行为的奖励( 二 )



考虑孩子动机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因此,家长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考虑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行为的 。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惩罚极有可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做”,结果倒水喝时不小心将水洒了一地 。这时家长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 。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水可以少倒一些,倒半杯就不会洒了 。
”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会继续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他家务 。因此原则上来讲,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先表扬,然后再帮他分析做“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

执罚意见一致
在某一家庭成员惩罚孩子时,其他家庭成员切不可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不同的意见或做法,即使是对的意见也要事后说明,否则不但会使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相互抵消,还会令家长丧失权威 。

辅以积极建议
惩罚必须与积极的建议相结合 。例如,对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要告诉他“你可以在纸上画”,并及时为他提供纸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墙上挂块小黑板或白板供孩子涂抹 。


对儿童实施奖惩的心理学原理与策略
表扬是为了不表扬



表扬的一个最本质目的是为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

很多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好好表现,常常会采用物质刺激的办法对孩子进行“奖励”,应该说,对孩子实施奖励教育,要比处罚更能使孩子受到鼓舞,这也是理性教育的表现 。

表扬的一个最本质目的是为使孩子确立起一种内部激励机制,即当孩子做了好事、完成某项任务时,不需要外部表扬就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也是孩子成年后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的原动力 。所以,对孩子的“表扬”、“奖励”是为了今后不必再进行针对具体事件的强化,是为了“不表扬” 。

·正确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

一般来说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父母在奖励和表扬时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将二者巧妙配合,灵活运用 。

1.三岁以前的孩子,经验很少,他们对某些精神奖励方式缺乏体验,而更看重他们所熟悉的某些物质奖励,比如好吃的糖果、点心,漂亮的衣服、玩具等 。所以,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应当多采用一下物质奖励的手段,来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行为 。

2.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慢慢过渡到以诸如口头表扬、赞许、点头、微笑、注意或认可等精神奖励为主的阶段 。例如对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表现,就可以用给他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带他到户外或公园游玩、和他一起下棋做游戏等作为奖励 。

3.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人施奖”,切忌千篇一律 。对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孩子不宜过多地奖励,防止滋长他的骄傲情绪和虚荣心;对性格内向、不多语、不好动的孩子则应及时地予以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

4.父母在奖励孩子时还要注意奖励的方向性和教育性 。奖励孩子一定要掌握好方向性问题,不宜单纯为了奖励而奖励 。要让孩子明白对他的奖励决不是他做的事情的本身,而是奖励他做事情的态度 。例如,对于孩子的助人为乐的行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奖励的教育性是通过奖励使孩子有光荣的感受,有幸福的体验,从而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