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孩子越养越穷的三种匮乏性人格模式

文|吴在天
人格|孩子越养越穷的三种匮乏性人格模式
文章图片
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影响孩子是否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花钱的时候,反复地强调生活的不易,赚钱的困难,甚至会诱导孩子主动放弃对心爱之物的追求 。孩子由此习得的,是深深的匮乏感和愧疚感 。匮乏与愧疚太难忍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启动心理防御,并发展出三种人格模式,这三种模式都会让孩子的幸福力变得沉重而艰难 。
第一种,吹毛求疵的挑剔王 。
他们看到自己想要但又无法拥有的美好事物时,通过贬损、诋毁这些东西来让自己不喜欢、不想要 。
举个例子,当你看到朋友买了新款的手提包,虽然自己也很喜欢,却说这个包性价比不高、款式不好看、设计过时、功能还不实用……反正就是不好 。其实自己也喜欢,但是买不起,就通过贬损让自己内心平衡 。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当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觉得很漂亮、很好玩、很喜欢,父母却在旁边说:“走走走,丑死了;不好的孩子才玩这种东西;这有什么好玩的,又不能当饭吃……”父母用类似这样的话,直接就把孩子拉走 。
于是,孩子会给自己形成一种心理防御的回路,因为那个东西不好,所以我不喜欢,其实真实的原因是他得不到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会变得吝啬、吹毛求疵,在很多事情上过于挑剔,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 。好的人际关系,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自己也能从中学习和成长;差的人际关系,就总是去挑剔别人的缺陷,总是嫉妒和贬损他人的优点 。这样的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不受他人喜欢和接近 。
第二种,报复性消费的购物狂 。
因为从未被满足的欲望一直存在,当孩子成年或者有条件之后,就产生了报复性消费的心理,他们购买的不是物品,而是通过疯狂购买的行为来填补早年内心的匮乏空洞 。
听过有些朋友的分享,小时候因为没有件像样的衣服、文具,长大后就不停地买,同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因为穿衣、文具而被同学看不起,就天天买买买,家里被孩子的衣服堆得满满的,孩子根本穿不了 。
这些,就是报复性的消费 。现在买零食、买衣服是象征性的行为,都是为了弥补童年匮乏的感觉,于是就变得不断地重复 。
第三种,轻视自己的自卑者 。
匮乏感,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美好事物;愧疚感,又会让孩子继续贬低自我的价值 。人对自身的状态认知构成了自我意识,自卑的孩子常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他们习惯性地轻视自己,一旦有人简单的一句问候,对他们都像是莫大的关怀,继而就对对方奋不顾身 。
富养孩子,不仅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小时候能够得到一些物质上的满足 。更重要的是,你愿意对孩子满足的这份态度,能够让孩子自信起来,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值得被爱的人 。而不至于因为别人随便买件礼物,随便请吃顿饭,就会觉得自己好幸福,被人爱被人宠,然后就快速跨出了那一步,把自己交给对方 。
【人格|孩子越养越穷的三种匮乏性人格模式】为什么很多女孩被渣男骗,甚至还心甘情愿一直被骗 。有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渣男有时流露出那些虚假的柔情蜜意,都会让她们感动得要死,就是因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太恶劣了 。
人格|孩子越养越穷的三种匮乏性人格模式
文章图片
真正的富养孩子,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你对待孩子的态度 。这跟家里有钱没钱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是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你能否痛快地满足孩子;在你无法满足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坦然真实地告诉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