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

■梅洁
都说儿女是父母最重要的作品,但是当为人父母者“塑造作品”的愿望不可遏制地变成要让子女成长的一切尽在掌握的“欲望”时,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发现,“控制系父母”是众多青少年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从根本上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其中有一点很重要:要让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合理期待。
一句不经意的玩笑,对幼儿的伤害可能并不小
在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这类家庭中孩子的倾诉:“我的爸爸妈妈总有办法让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完蛋了”“每次和父母谈话后,总有一种很丢脸的感觉”“我总是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让父母失望和伤心”……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父母丝毫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控制”给孩子带来伤害。
有些话,家长们时常挂在嘴边,有时可能只是一句玩笑或不经意的小小抱怨,但在年幼的孩子眼中,却并非如此。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家长这些不经意的话往往会造成孩子的愧疚感,而这种失落和羞愧常常引发孩子的内心焦虑和紧张,或者造成他们的“讨好型人格”。在年幼时,孩子会因为愧疚而加倍努力,而这往往也使父母更愿意通过这样的语言操控孩子的行为。当孩子逐渐成长,这种“操控”往往会造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拒绝和逃避承担责任,在学习阶段则常常表现为厌学。
一个从小被父母嘲笑没有自立能力的人,可能永远无法走出依赖的羁绊;一个被父母认定为“半途而废”的人,可能每一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用曾经的经历让自己退缩;一个从小被认定为“五音不全”的人,即使内心再向往,可能都没有引亢高歌的勇气。
在“爱的枷锁”下,亲情容易变成悲情
父母的控制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可以分为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指父母使用监视、体罚等管理孩子行为的教养方式,其目的是管理孩子的具体行为,而心理控制是以控制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内心世界为目的采取的手段。
近年来,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父母实施的心理控制不仅可以控制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控制孩子的外在行为。
当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压力式的、控制式的,给孩子带来压力性和控制性的体验时,此时的行为控制也就是心理控制。如以引发子女的愧疚感、焦虑感为特征,迫使子女绝对服从安排,或者有选择地给予子女爱和尊重,限制子女表达观点想法和感受,对子女的认可完全取决于其达成父母期望的程度。这种操控孩子思想和情感的行为,限制和违背了孩子对安全、归属和自主性的基本需要,破坏了个性独立与亲子依恋之间的平衡,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认同感发展严重受限,常常导致青少年儿童适应困难,以及低自尊、焦虑、抑郁,甚至攻击、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出现。
所谓“控制系父母”,特指父母对子女的操控性的、侵入性的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在和子女的亲子关系中常常采取的隐蔽策略,如引发子女的愧疚感、焦虑感为特征。
【 焦虑|抑制“控制系父母”的焦虑,才能从根本上为孩子减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分追求完美,他们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标准,不允许有任何的错误,也不允许有任何的辩解和说明,他们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限制孩子的思想表达。
此外,很多家长抱着“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对孩子过度关注,将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身上,令孩子格外焦虑,引发孩子的“情感窒息”。在“爱的枷锁”下,有些原本成绩优秀、性格直爽的孩子反倒患上了抑郁症。这些自以为是的过分关注,往往会使亲情变成悲情,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