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诗人 怎样的诗人

今天给各位分享怎样的诗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有什么样的诗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杜甫,出生在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对杜甫的成长影响很大 。他的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
杜甫7岁能诗,十四五岁出入文场,并小有声名 。20岁以后的10多年中,他基本过着漫游的生活,曾到过吴、越一带,又游至齐、赵之间 。其间,24岁时首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 。
35岁时,杜甫来到唐都城长安,第二年又一次参加了进士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 。起初,他对求取功名满怀信心,以为成功指日可待,但滞留长安10年却接连碰壁,生活陷入困顿 。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求权贵引荐,最后只做得一个卑微的小官 。后在唐肃宗时,任左拾遗 。不久触怒肃宗,被贬斥 。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对仕途的失望,他丢弃了所任的微职而进入蜀中求生存 。
到达成都不久,依靠朋友严武的帮助,杜甫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在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生活较为安逸 。在朋友严武死后,杜甫彻底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他只好带着家人,登上一艘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
770年,59岁的杜甫,在湖南湘江的一艘小船上,凄凉地结束了艰难漂泊的一生 。
杜甫的一生始终以儒家忠君忧民思想为主,不论穷困,还是发达,都以天下为念,这是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诗歌把动荡的时代与个人遭遇合而为一,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
杜甫诗歌内容丰富 。青年时期的杜甫雄心勃勃,诗作多自述抱负、抒写理想之作 。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大部分写于唐王朝急遽衰退的动乱期间,由战争造成的动乱景象、民生疾苦及其后社会凋敝的面貌,猛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
杜甫用血泪之笔,记录下一段民族的苦难历史,深刻地揭示了那个剧烈动荡时代的社会矛盾,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这部分诗歌的核心内容 。
此外,杜甫还常常描摹风光景物,抒发日常生活的情思,以及咏怀历史遗迹,但也同样饱浸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挚感情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长篇史诗 。诗中记述的自身遭遇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皆与时代息息相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最好概括 。全诗集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写得波澜浩瀚,极为壮观 。
《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是杜甫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被称为《三吏》 。同样的题材作品还有《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 。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 。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
《新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 。前12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后16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