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开栏语
古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被称为“国乐之父”;是古时文人心中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4000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
在中国文人历史中,“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四大必由之径 。“琴者,情也”,而琴更被认为是最能抒发情怀之物 。“春雷”“黄鹄”“万壑松”“大圣遗音”“九霄环佩”“枯木龙吟”……在古代,几乎每张知名的古琴都拥有自己的名字 。不仅如此,历代文人还常在古琴上镌刻题铭,古琴的文化价值愈发厚重 。古琴的这一属性也使得它在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名琴传世的乐器 。2010年12月,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琴更是拍出1.3664亿元的高价,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 。
古琴艺术,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16年二十国集团中国峰会、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的群众游行彩车中都有古琴的身影 。
近年来,浙江省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也相继推出了古琴文化系列展览,为喜欢古琴和传统文化的人们提供更多接触名琴的机会 。
一张古琴弹奏时光静好,自即日起于本版特别推出《鉴器知音·中国历代名琴赏鉴》栏目,从文化与档案的视角,为您讲述国家级博物馆与民间收藏中历代知名古琴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带您穿越充满诗情画意、余音绕梁的时空隧道,领略古琴艺术的魅力,唤醒那一抹尘封已久的文化记忆 。
唐代雷式琴

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文章插图

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文章插图
清代《乾隆御题琴谱册》中有关“大圣遗音”“丹山瑞哕”琴的介绍
传世古琴中最古老的便是唐琴 。唐琴之所以能够流传有序的保存上千年,主要是由于它们不再采用在琴板上直接施漆的传统方法(靠木漆),而是在上漆之前,先在木坯上蒙一层葛布,然后再刷一层约两毫米厚的生漆和灰胎 。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古琴有了金石之声,而且延长了使用寿命,使其流传至今 。
即使是这样,唐琴传世的仍然不多 。据故宫博物院古琴鉴定专家郑珉中先生统计,现存唐琴仅17张,除1张“枯木龙吟”藏于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外,其余16张均藏于国内,这批琴可谓琴界之至宝 。
在这传世的17张唐琴中,“大圣遗音”琴因其腹款为“至德丙申”(756),所以被郑珉中先生定为中唐琴的标准器 。有了中唐琴标准器,利用比较的方法,唐代古琴的分期就变得更加清晰 。郑先生又据北宋陈旸《乐书》,“唐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的记载,认为它很可能是唐代制琴名家蜀中雷氏的宫琴作品 。不仅如此,“大圣遗音”琴还是故宫博物院现藏4张唐琴中(“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玉玲珑”“飞泉”)唯一的明清宫廷旧藏琴(其他3张均为20世纪50年代之后陆续入藏) 。因此,“大圣遗音”琴在唐琴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
故宫珍藏琴
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文章插图
唐代 “大圣遗音”琴
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大圣遗音”琴为神农式,琴胚以桐木斫成,胚上髹鹿角灰胎,胎上着栗壳色漆,漆面间有零星后补朱漆,漆面发蛇腹断纹间牛毛断纹 。琴背龙池上草书“大圣遗音”琴名,两侧刻有隶书琴铭:“巨壑迎秋,寒江印月 。万籁悠悠,孤桐飒裂 。”下方刻篆书“包含”大印 。圆形龙池,长圆凤沼 。龙池腹内四角刻朱漆隶书“至德丙申”4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