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三 )


文章插图
清代 《弘历薰风琴韵图》轴

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文章插图
清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立《乐善堂重华宫现陈设档》
《乾隆御题琴谱册》是《琴曲集成》和《存见古琴谱辑览》的主编查阜西先生(1895-1978)的收藏,最早刊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主编的《中国古琴珍萃》 。该册为纸本,现仅存10页,共录有“九霄鸣珮”(宋制,头等三号)、“大雅”(宋制,头等五号)、“金声玉振”(宋制,头等四号)、“龙啸天风”(唐制,头等六号)、“万壑传松”(宋制,头等七号)、“太古心”(宋制,头等八号)、“大圣遗音”(唐制,头等九号)、“丹山瑞哕”(唐制,头等十号)、“天风海涛”(宋制,头等十一号)、“天地同气”(唐制,头等十二号)10张清代宫廷藏琴的详细信息 。这是乾隆六年(1741)至七年(1742)期间,乾隆帝与其大臣梁诗证、古琴家唐侃和内务府工匠对这批古琴进行题铭、鉴定与做匣活动的成果 。
《乾隆御题琴谱册》的“大圣遗音”琴为唐制,凤嗉式,琴胚由桐木斫成,外髹紫黑色漆,漆面发蛇腹断纹,岳山焦尾均为檀木,金徽玉轸,圆形龙池,方形凤沼,琴额有乾隆御赏玺一 。琴背上刻行书“大圣遗音”琴名,左右为行书:“师襄之琴,桐古年深 。临风一鼓,大雅遗音 。”下有清和印一 。外套乾隆辛酉年制琴匣,琴匣上有乾隆御制诗一,乾隆御题玺一,永保用之玺一,皆为隶书 。匣内有楷书素笺一,为梁诗证、唐侃的鉴定意见:“长江大河,虚徐演荡 。包涵万象,留三代之元音 。可谓超众象而独妙 。拟头等九号,臣梁诗证、唐侃同审定 。”
乾隆初年内府藏琴的这次评级活动结束后,连同这张“大圣遗音”琴在内的宫廷藏琴,被放置于何处呢?乾隆年间尚未发现明确的档案记载 。清代宫廷成批藏琴存放地点的记载直至道光十九年(1839)才出现 。道光十九年《静怡轩库收陈设档》中有“漆琴二十三张,古铜琴四张”的记载,光绪二年(1876)《静怡轩抚宸殿现设陈设档》中也有同样的记载,说明这批琴仍陈于此 。“音朗号钟”琴匣内曾有纸条一张上书:“光绪九年(1884)九月十一日长春宫小太公谢文玉传静怡轩铜琴一张随匣子,九月二十二日小太公李文太交下铜琴一张,面破坏,匣子留 。”若“音朗号钟”与这批琴为同一批琴的话,那么,这批琴应该自乾隆初年起一直存放于此处 。静怡轩位于故宫西北部,本为乾隆帝为其母守制而建,后被作为建福宫的寝宫 。乾隆帝写有《御制题静怡轩诗》:“琴书个中富,间亦陈鼎彝 。”可知静怡轩中确有古琴收藏 。乾隆帝还曾命人在园中植梅两株,并于轩中藏《石渠宝笈》所载之部分书画,若在此处藏琴,可谓再合适不过了 。
文中所示文物为故宫博物院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0年1月3日 总第3471期 第四版
【唐代名琴“大圣遗音”的背后】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