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错就躲起来?正向利用孩子的“羞耻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很多家长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考试要进全班前十名 , 如果没有进前十名的话 , 就会受到父母的批评 。 只要考试一失利 , 孩子总是躲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 不想见父母 , 也不见朋友 。
幼儿园里 , 经常调皮捣蛋的孩子都会被老师拉到讲台上面罚站 , 把头埋得低低的 , 也不敢看人 , 但是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 , 到了上小学的时候 , 就觉得被老师罚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为什么孩子一犯错就喜欢躲起来、被罚站就会把头埋的低低的呢?这是因为我们大人都善于用孩子的羞耻感来束缚孩子的言行 。
一犯错就躲起来?正向利用孩子的“羞耻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文章图片
羞耻感的定义
羞耻感 , 也叫作羞耻心 , 是一种自我意识、自我谴责的道德情感 , 有一定的道德标准 , 是产生自尊感的前提 , 它和愤怒、内疚有着很大的关系 , 分为有害羞耻感和健康羞耻感 。
通常来说 , 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就会出现萌芽状态的羞耻感 , 而且与难为情、胆怯等情绪交织在一起 , 但它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产生的 , 而是由成人的直接刺激 , 也就是大人的责备和生气而产生的 。
羞耻感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很明显 , 我们这里的羞耻感指的是健康的羞耻感 。
首先 , 有羞耻感的孩子 , 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约束 , 约束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对待别人;
而没有羞耻感的孩子 , 并不会把学习当做职责 , 不会自己思考怎么做人 , 甚至他们都喜欢胡作非为 。
其次 , 有羞耻感的孩子善于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在《羞耻感:暴露自己》一书中 , 迈克尔教授提到:父母在教孩子的基本礼貌时 , 常常会使用微不可察的羞辱方式 。 父母会温和地表示反对 , 告诉孩子应该如何正确行事 。
在这个过程中 , 羞耻是用来向孩子传授分享、表达感谢和问候他人的概念 。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觉得痛苦 , 但同时也会让孩子学会遵守社会行为规范 。
健康的羞耻感可以帮助孩子成长 , 让他们变得更好 , 更优秀 。
一犯错就躲起来?正向利用孩子的“羞耻感”,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文章图片
正确利用正向羞耻感教育孩子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 真正需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直面羞耻 , 而不是一旦犯错了就躲起来 , 逃避这种羞耻感 。 健康的羞耻感聚焦于单独的特性或行为而不是整个人 。 健康的羞耻感不是对人做出毫无价值、不可救药的盖棺定论 , 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间 , 促使人做出更好的改变 。
我们的祖先利用羞耻和唾弃来鼓励改变 , 健康的羞耻感总是为进步就下了足够的空间 , 而不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没用 , 成长无望 。
第一 , 父母要培养好孩子的是非对错观念
如果孩子没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 那么父母也很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存在的错误 , 无法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
"人惟知所贵,然后能知耻,不知吾之所当贵,而谓之有耻焉者,吾恐其所谓耻者非所当耻矣"这是《陆九渊集》里的一段话 。 虽然当今社会文化已经趋向于多元化 , 孩子的身心都处于发展阶段 , 但如果不能正确树立是非观和道德观 , 父母的教育目的也是无法达成的 。
就像一个孩子 , 作业里面有一道题不会做 , 于是他就去抄了同桌的答案 。 父母如果简单的一句"你不可以这样做 。 "孩子也并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可以 , 你需要客观地跟孩子解释 , 抄答案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 这是别人找出来的方法 , 不是你的 , 下次在遇到这种题你也是不会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