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重启多品牌战略,风口还是风险?


车企重启多品牌战略,风口还是风险?

文章插图
头图来源:《速度与激情6》剧照
“中国还需不需要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如果没记错的话 , 第一个抛出这个问题的 , 是观致 。此后 , 许多新品牌横空出世时 , 都难免会遇到与观致汽车相同的拷问 。
自从一大批新势力车企诞生后 , 汽车圈愈演愈烈 , 虽然几年过后 , 大部分品牌不是“苟延残喘” , 就是“销声匿迹” , 但也成就了一批像蔚小理这样的新品牌 。
曾在“多生孩子好打架”这一路径上折戟的吉利、奇瑞 , 近年来又回归了多品牌战略;长城汽车也早已不是原来那个聚焦SUV和皮卡车型的企业 , 如今已形成六大品牌矩阵 , 多点开花;而上汽集团在孵化了智己汽车后 , 又将原先的R品牌独立出来 , 成立飞凡汽车 。
几大中国车企的动作 , 背后似乎已达成一种共识——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 , 选择了不断剥离子品牌或与第三方合作孵化多个新品牌 , 拓宽融资渠道 , 试图占领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
如果说十年前 , 人们将多品牌战略的失败归咎于“市场并没有做好准备” , 那这一波多品牌战略的重启 , 他们还会输吗?
#01
飞凡与智己:左右互搏?
车企衍生新品牌的原因 , 核心在于不同品牌核心价值诉求不同 , 针对的目标消费群体不同 , 各品牌背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风格特点不同 。
比如 , 智己汽车是上汽再冲高端设立的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 , 引入了浦东和阿里的外部战略投资 , 主攻40万元以上的空间 , 并在近期刚刚小范围交付200台智己L7 。
车企重启多品牌战略,风口还是风险?

文章插图
可就在智己还未站稳市场时 , 上汽又匆匆推出飞凡汽车 , 定位于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领域 , 让两个品牌共同抢占赛道 。
背后的缘由不难猜测 , 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 , 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提升至14.8% , 今年2月渗透率更是达到21.8% 。多位业内专家预测 , 202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迎来一个陡峭的“增长曲线” 。
“在大变革时期 , 一艘航空母舰要转型 , 就必须派出几个先遣部队去试错 , 多品牌的目的也是想快速占领市场 , 谁跑出来了 , 谁就赢了 。”汽车行业分析师周平(化名)称 。
尽管多品牌战略能增加赢的概率 , 但如果品牌差异性区隔做得并不明显 , 很有可能变成左右手互博的尴尬局面 。
车企重启多品牌战略,风口还是风险?

文章插图
据一位接近智己汽车项目的业内人士称 , “智己明年将推出小一些的SUV和轿车 , 价格区间在30万-35万元之间 。”而飞凡主攻20万-40万元区间 , 双方在定位差异化上仍有一定的重合 。
实际上 , 新成立的飞凡汽车是R汽车的换名品牌 , 即荣威品牌旗下的新能源子品牌 。“从一开始 , 上汽对飞凡就没有做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系统性战略规划 , 随着智己汽车独立出去 , 集团对于R品牌也是边走边看 , 再做决策 。”另一位接近上汽乘用车项目的内部人士王乐(化名)对车市物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