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为何不愿再提B2B?( 五 )


2、“柔性供应”是厚度
“小批量、多品种”商品和“长尾市场”的柔性供应特征一方面带来了平台的高毛利(或高周转),使得平台的自我造血能力可以支撑数字化的长期投入;另一方面,来自商品和市场的数据复杂度极高,交易对手众多,SKU可达上千万,“柔性供应”对平台ERP的要求更接近于消费互联网,能够在替代传统人工操作的时候,有更大的效率挖掘空间 。
要强调的是,“柔性供应”在面向下游时,是否能深入客户的BOM环节,也是平台数字化价值空间的一道分水岭 。不是说不面向BOM,供应链的数字化就没有厚度,但是会更侧重于财务成本管理视角下的库存管理,在原有精益管理的基础中,进一步数字化的优化空间有限,导致平台的利润天花板较低 。而深入客户的BOM环节之后,供应链安全的价值,或者更具体一点,对于商品品控和生产计划的深度参与,使得下游对平台的依赖性更强,价格敏感度降低 。
3、“商品标准”是深度
把“专业服务”中包含的“高技能人才的智力劳动”标准化和工具化的过程,通常难以被资本催熟——这需要深入上下游的生产环节持续迭代,并参与或主导相关行业标准、商品标准 。从传统意义上的“流通性平台”,升格为具有商品定义权的“流通性+制造型平台” 。制造能力可以平台自建一部分,也可以外包一部分,但商品定义在产业链中的收益,仍然被平台方牢牢抓在手里,这是实现20%以上毛利率的原因所在 。
“商品标准”定义权的最优土壤,是作为“小批量、多品种”供应的长尾品类 。这类商品在制造环节的技术壁垒不高,上游交易对手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 。这种情况下,平台可以真正实现“流通+制造”的完美统一 。部分B2B供应链项目未必能达到这种最理想的状态,但仍然可以在附加的专业服务不断标准化的过程中,获得“商品+专业服务”的“联合标准”的溢价 。
05、写在最后
在某些观点中,“滴滴”和“贝壳”也属于“产业互联网”的讨论范围 。笔者认为,虽然从“供应链数字化流程标准化改造”这个特征来看,“滴滴”和“贝壳”都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贝壳”对一个沉在各种弊病交融的泥潭中的传统服务业的重塑,让左晖那句“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无需过多解释就被心领神会并广而传播 。
说到底,“滴滴”和“贝壳”都属于“消费互联网”的范畴,解决的依然是“To C”的问题 。但这两家起步颇早的公司都因为行业的服务属性重,而最晚成熟 。
太多的成功案例诉说着相似的幸福,这也使得“互联网模式”投资成为有迹可循的方法论 。
但产业互联网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每张网络的搭建,都没有包括消费者这个共同的变量,且网络效应的强度也远远不能和消费互联网相提并论 。更多地,是要充分考虑行业本身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路径 。
所以,研究产业链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对产业互联网模式来回翻炒所带来的价值 。
【创投圈为何不愿再提B2B?】以上尝试提炼的一些“共性”或“特征”,在某些具体案例中未必能够充分体现出来 。偏颇之处,希望读者多多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