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圈为何不愿再提B2B?( 二 )


最后,商流存在显著的“小批量、多品种”特征,且平台承担着对商品“加工”或“包装”的“二次专业处理”,以匹配下游生产环节(面向BOM)的“柔性供应”需求 。
这几点在笔者眼中,已经很接近“产业互联网”的内涵了 。
尽管前两个阶段的项目都宣称自身不仅是经销商,还能够基于“在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产业链创造“供应链效率的价值” 。
这个“供应链效率的价值”,既包括“一站采购+缩减链条+提升周转”的传统艺能,有时还包括“金融服务+支付结算+跨境清关”等增值服务,甚至也提到“端端链接+商品标准+柔性供应”的最终梦想 。
但鲜有项目真正创造出了“供应链效率的价值” 。至少从财务数据上看,没有第三阶段的项目那么直观 。
这些项目是否走了某种普遍性的错误路线呢?
02、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
1、美国有对标
这些项目的早期投资人大多为美元基金,偏好于选择在美股有对标的项目,因为可以尽快和二级市场投资机构达成共识,降低沟通和交易成本 。
在某些赛道,美国的“大型零售连锁门店”模式被国内项目作为参考 。但美国的零售模式是在中低端制造业向海外转移,人口向中高端服务业迁移,地广人稀导致中小门店(夫妻老婆店)效率低下的背景中形成的 。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相关赛道可能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但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格局来看,短期内仍然难以培植相似土壤的 。尤其是中国的夫妻老婆店,看似一盘散沙、各自为战,但实际上,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通过长期的市场博弈,已经犹如一张无孔不入的地面网络,在价值和效率传递链条中完全不容小觑 。
2、市场空间巨大
动辄数万亿的市场空间却面临行业集中度低的问题,可谓长坡厚雪,这其实是美元基金非常喜欢的“优质赛道” 。但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大量成本结构优势非常显著的夫妻老婆店,会导致平台在扩张过程中严重失血 。
由于平台“规模化”后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增强,反映在毛利率上假设有5%的提升;通过“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反映在费用率上假设也有5%的优化 。那么,这样的假设是什么样的水平呢?
是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水平 。
现在已经有项目通过5年时间证明了这一点,或许在未来还会继续坐实 。
不开票、不交社保、不雇员工、不纳税、不付房租,夫妻老婆店能节约多少比例的成本或者费用?至少20%吧 。
注意,这里的“夫妻老婆店”不特指非常小的店面 。市场在充分博弈后,会形成大大小小,规模各异的玩家,再加上不同市场要素的获取价格和组合方式,会形成一张最经济的价值流通网络,其特点是“合规性成本”的结构优势明显 。
所以,平台在这种竞争环境里,想用“规模化”和“数字化”来创造商业价值,空间是很有限的 。就算不考虑价格战,平台净亏损也是大概率事件,而且规模越大,亏的越多 。
简单来说,当整个行业合规后的毛利趋近于零,净利率达到负20%的情况下,谁可以独善其身?虽然,行业长期一定会在走向合规的同时逐步集中,但所有只定性不定量的规划都是耍流氓 。
但这个拐点何时出现?是3-5年,还是5-10年,甚至是更长?对应在融资金额和估值体系上,都将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也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去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
3、烧钱推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