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夏至的习俗和意义

【24节气夏至的习俗和意义】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24节气夏至的习俗和意义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4节气夏至的习俗和意义,欢迎查阅!

24节气夏至的习俗和意义

文章插图
夏至节气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
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 。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吴江县志》:“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 。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分赠亲友 。
冬至馄饨夏至面: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
夏至节气的含义:一年白昼最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 。“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 。过了夏至,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会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长 。
我国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在夏至日这一天,整个北半球迎来了白昼最长的一天 。我国白昼最长的是漠河,昼长近17小时;最短的是曾母暗沙,昼长12个小时多 。我国南北白昼时长差距近5个小时 。
夏至意义
夏至其实没有什么荒诞的传说,但是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确定了夏至 。土圭测日影是这样的,在太阳照射下,立一杆子,看杆影在土圭上的长短 。古人通过日月星辰、物候特点、圭表测影综合全面地确保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性 。
通过土圭测影,我们得知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
夏至为什么要吃狗肉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 。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
中国汉人烹食狗肉的历史由来已久,特别在岭南方两广尤甚 。岭南自古瘴疫盛行,夏至炎热瘴疫大发,时人易蛊毒攻心致疾,而狗肉性温有健脾益气和中壮阳之功,扶人正气克制瘴疫 。清代笔记《广东新语 。事语 。广州时序》载:”夏至磔犬御蛊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