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要瞎掺和宝宝吵闹

孩子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有时孩子们因为某些事情吵闹,作为大人,千万不要瞎掺和,采用平常心对待,用理性的方法和孩子交流,这样就可以不影响到孩子的心理 。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宝宝 。
调查显示,在最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里,超过七成的上海家长选择了自信和沟通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副教授李凌博士说,这两者都有利于孩子终身学习的社会能力,“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氛围下,许多家长仍为宝宝们创设了自己心中的成长模式,违背了孩子自然成长的规律,因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心理和社会交往的问题” 。
她给家长们支招,要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家长切忌操之过急,既不要过度保护,也不要越俎代庖地帮孩子计划好一切 。
抢玩具也是种交往
不少家长害怕孩子间产生冲突,一遇上孩子分配玩具不均的事件,往往息事宁人地说:“不要抢,我再给你买一件 。”李凌说,家长千万别做“和事佬”,其实这样是扼杀了孩子与人交往的一次机会 。“孩子或许就在争抢玩具的过程中,领悟到怎么才能与人沟通,并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
她说,家长可以引导并告诉孩子正确的解决方法,让孩子逐渐学会谦让,比如,可以与小伙伴一起玩,或轮流玩 。“3岁前,幼儿都处于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此后才会逐渐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 。因此,家长不要惧怕冲突的发生 。”
先在家中学着开口
李凌说,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不该只局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才是更广阔的空间 。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自我表达,“每个幼儿一开始都是只敢在最熟悉的人面前开口,比如爸爸妈妈等 。”她建议,可以选择熟悉的场地,让孩子开口,比如,先在家里人面前表现自己,说段小故事或唱支歌;渐渐的,当家里来客人时,可以让孩子尝试为大家表演,之后可以带孩子到小区或朋友家中,与陌生人交谈 。
“从熟悉到陌生,肯定会有一个害怕的过程 。
她提醒,幼儿的情感框架就是在与父母交流和共处中搭建起来了,会影响他未来的与人交往能力 。“但有些父母太过依赖早教等社会培训机构,有时候因为工作太忙,甚至把孩子‘外包’给这些机构 。当亲子相处时间越少,孩子没有办法得到幸福感时,他就极有可能不愿说话或变得性格内向 。”
千万不要过度保护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间时常会因为玩具或事物产生冲突,甚至吵架、打闹 。李凌说,孩子吵架,吵过就忘,但部分家长却颇为“记仇” 。“有的家长会说出‘不要再和他玩’或‘他欺负你,他是坏人’之类的评价 。殊不知,家长这样做不仅是过度保护,并且人为地给孩子留下印象,把人简单地分成了‘好人’和‘坏人’ 。
李凌说,其实,吵闹是孩子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 。“家长不该简单地充当法官,而是了解事情前因后果以及孩子内心想法,帮助他分析和解决问题 。”
所以孩子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不要加入其中,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解决,或家长做为朋友帮助解决都行,千万不要主观的去看问题,让小朋友心理留下阴影 。
【大人不要瞎掺和宝宝吵闹】『①本文②来源妈育儿网,不得自行转载,违者必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