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二 )


如何让惩罚真正改变孩子的行为?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在“惩罚之谜“这章中给出了两个建议:
1.要让孩子感受到错误行为的自然结果 , 而不能让孩子付出过度代价 , 比如用辱骂、讽刺等人身攻击或身体疼痛惩罚孩子 。
2.要明确针对相应的行为 , 而不能夹杂父母的情绪 , 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惩罚是因为让父母生气 。
一味地指责和打骂 , 是无用的 。
孩子只有从内心认识到行为本身的错误 , 才能真正停止这种行为 。
过多的外部奖励 , 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机
同样 , 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 ,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并喜欢这种行为 。
但是 , 并不是所有的奖励都可以达到效果 。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 。
他随机选取了一些大学生 , 分成两个组去做有趣的智力题 。
第一阶段:所有学生正常解题 , 没有任何奖励;
第二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会得到1美元奖励 , 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任何奖励;
第三阶段:让所有学生自由活动 , 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做题 , 以此判断学生对解题的兴趣 。
结果发现 , 在自由时间 , 没得到奖励的学生比得到的学生反而会更主动地去解题 。
当一个人进行愉快的活动时 , 给他提供外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
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
为什么有些奖励会产生德西效应?
原因就在于 , 它破坏了孩子的内在动机:
1.剥夺了自主选择的满足感
你是喜欢做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事 , 做还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去做的事?
毫无疑问 , 当然是第一个 。
人们总能从可以自主选择和控制的事情中得到满足感 , 而德西实验中 , 金钱奖励把这种满足感变成了被人操纵的控制感 。
2.转移了对行为本身的关注
当一道有趣的智力题和1美元奖金放在我们面前 , 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会被奖金吸引 。
比起行为本身 , 那些诱人的奖励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让他们无法体会到单纯解题的乐趣 。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文章图片
3.降低了行为的趣味性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
三个无聊的年轻人以踢小区垃圾桶为乐 , 居民们不堪其扰 。
一天 , 一位老人想了个办法 。
那些内驱力强的孩子,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对这几个年轻人说:“我很喜欢踢垃圾桶的声音 , 你们每天来踢我每天给你们一块钱 。 ”
三个人很高兴 , 每天使劲踢垃圾桶 。
几天后 , 老人说 , 只能每天给他们五毛钱 。
这几个人很不开心 , 每天勉强去踢垃圾桶 。
一星期后 , 老人再次降低价钱 , 变成两毛钱 。
几个年轻人非常生气 , 再也不踢垃圾桶了 。
其实 , 任何一件事情 , 只要包含了极强的目的性和条件交换 , 趣味性就会大打折扣 。
所以 , 对孩子来说奖励并不是万能的 , 特别是物质奖励 。
用比惩罚和奖励更有效的方式塑造孩子的行为
清华THBI儿童认知研究所的邱天老师曾说:
惩罚和奖励都是外驱力 , 它们有时候会摧毁孩子的内驱力 。
而塑造孩子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当好榜样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做过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
他把一群孩子分三组观看一个成年人殴打玩偶娃娃的视频 。
第一组 , 孩子们看到打娃娃的成年人被给予糖果或汽水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