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故事简介 窦娥冤讲的是什么优质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窦端云(卖给蔡婆婆以后改名为窦娥)苦难而又短暂的一生 。
窦娥的悲剧,我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导致她最终不得不死的悲剧结局,那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叫“男权文化” 。
这种男权文化,让窦娥一次又一次无法逃离死亡的指引 。男权文化下,窦娥的悲剧无法避免 。且看:
为了前程窦天章卖女——窦娥是追求功名的垫脚石和牺牲品 。
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窦天章对功名有着一份天然的痴迷心 。满腹经纶的窦天章,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科考时是非常意难平的——“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况如今春榜动……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 。因此他最终把女儿送给蔡婆婆作童养媳,这样一来抵消了他之前同蔡婆婆借的高利贷;二来“亲家”蔡婆婆会再送给他些许盘缠支持他进京赶考 。
在卖女这件事上,作为父亲的窦天章虽然有纠结(“儿呀!我也是出于无奈”“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但是在封建男权文化中男子还是要光宗耀祖的,而考取功名是下层男子比较容易走的那条路 。为了实现作为男人的价值,在亲情和功名的抉择中,窦天章选择了后者 。
从封建男子价值实现角度看,窦天章是非常优秀的,他后来考取了功名并做了大官;而从父亲的这一角色角度看,窦天章可以说是非常自私的,他用女儿一生的幸福做筹码换的锦绣前程,而他的这个自私的选择为窦娥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

窦娥冤故事简介 窦娥冤讲的是什么优质

文章插图

失位的丈夫——年轻的寡妇注定一生悲剧
被卖入蔡婆婆家里的窦娥,就像一个人不能选择出身一样,她的婚恋生活也是不由她自己选择的 。窦娥自七岁卖与蔡婆婆,十七岁与其子成婚,婚后不久丈夫就死了 。至于窦娥的婚姻生活是否如意,关汉卿没有做交代,一来是因为杂剧体制短小(一本四折一楔子),不容太多旁枝蔓延;二来作品的用意在于突出窦娥被冤,因此情节也多集中于此 。但是窦娥丈夫早逝,窦娥与放高利贷的婆婆相依为命,即便没有张驴儿父子添乱,窦娥婆媳的处境也是相当艰难的 。且不说前面蔡婆婆到赛卢医那里收账险些被勒死,来看一下窦娥的唱词: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 。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偢?
窦娥的丈夫,可谓是“活在台词里”的那种人,他虽然没有出场,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的家庭概念中,男性是主体,女人则居于从属的地位——“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窦娥的丈夫,不仅是窦娥的天,也是蔡婆婆的天——蔡婆婆是早年丧夫的 。
那么,这位家里的顶梁柱的英年早逝,给窦娥婆媳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男权文化中,女人是要依附于男人才能生活的,尽管蔡婆婆放高利贷看似生活无忧,但是家里没有男人却成为张驴儿父子为霸占窦娥婆媳的不要脸行为的遮羞布 。
【窦娥冤故事简介 窦娥冤讲的是什么优质】
窦娥冤故事简介 窦娥冤讲的是什么优质

文章插图

窦娥的贞洁坚守——封建男权对女性的标准期待
在几千年的封建时期,贞洁坚守早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标杆 。窦娥不仅要求自己遵守,还对有再嫁想法的婆婆加以阻拦,成为贞洁观的自觉遵守者与坚决维护者 。当窦娥看到婆婆要招张驴儿父子上门时,她的许多唱词中充满了尖酸刻薄:“怪不的女大不中留,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