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二 )


注意缺陷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粗心大意、马虎 , 不注意细节;在听课、阅读或谈话时很难保持注意力;跟人说话时经常看起来心不在焉;很难按照指令与要求做事 , 学龄儿童不能完成家庭作业;很难完成被分配的任务或活动 , 凌乱、没有条理 , 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愿意做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 , 比如家庭作业、阅读等;经常丢失学习用具、日常用品等 , 如铅笔、书本等;经常因为外界的无关刺激而分心;日常活动中容易忘事 , 比如布置的作业或任务 。
多动冲动型的症状可表现为:经常坐不住 , 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在教室上课时会离开座位 , 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场合经常离开座位;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经常无法安静地学习或做事;经常说话多 , “滔滔不绝”;经常忙忙碌碌的;经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答;经常难以按顺序等待 , 比如排队时总是表现不耐烦;经常打断别人或者打扰别人 , 比如打断他人对话、游戏等 。
混合型的症状则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 当发现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 , 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 , 排除多动症的可能 。
会给孩子带来长期影响
多动症的病因是很复杂的 , 目前倾向于认为其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研究表明 , 多动症有遗传倾向 , 母亲在怀孕时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和非正常分娩 , 都有可能增加后代患多动症的风险 ,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血铅过高也是一个高危因素 。 另外 , 多动症还与儿童所在的家庭关系严重不和睦 , 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关;与儿童所在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 , 如果老师缺乏对此病的认识和理解 , 采取不当的管教方式 , 也会影响到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发展 。
多动症|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文章插图
那么 , 多动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 , 多动症患者常表现为学习困难 , 因为注意力障碍和多动影响了课堂听讲的效果、完成作业的质量 , 其学习成绩常低于其智力所应该达到的成绩 。
其次 , 多动症患者的冲动性特点会造成人际关系困难 , 存在很多社交技能和交流技巧方面的问题 , 难以很好地管理情绪、调节情绪 , 因而在同伴交往中常遭到同伴的拒绝 , 难以保持持久的人际关系 。 同时 , 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 家庭冲突多 , 亲密程度低 。
综上所述 , 多动症儿童在进入青春期 , 甚至成年期后 , 在多个领域的功能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损害 , 学业和职业成就差 , 人际和家庭关系不良 。
“多动症”需医院做评估诊断
“多动症”这个标签不能随便、轻易地给孩子贴上 。
有些过于焦虑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整天都闲不住 , 是不是有多动症?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 是不是多动症?过早过多的标签化 , 不仅会把焦虑的情绪在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中传递 , 还会让整个家庭都陷入不良情绪的笼罩 , 让孩子在学校中被同学们戴上有色眼镜来审视 , 从而对其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
多动症的诊断需要在相对长的时间内、在两个以上的场景中(如学校、家庭)存在 , 并且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及对功能(如学业、交往)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 。 因此 , 如果家长觉察到孩子与同龄儿童相比 , 在注意力、好动、情绪上表现大为不同 , 应到医院做进一步评估、诊断 。
药物治疗安全吗
从临床情况来看 , 多动症儿童的症状受到年龄因素影响 , 随着年龄增长而减轻 。 但鉴于多动症对于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 , 建议一旦确诊 , 尽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