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假设你在看一档综艺节目 , 看着看着 , 场景中突然出现了一段观众的笑声录音 。 听到节目里大家的笑声 , 你也情不自禁跟着一起笑了起来----尽管那只是录好的声音 。 本来还没觉得这节目有多搞笑 , 但随着笑声录音越多 , 你跟着笑的次数也越多 。 然后发出感慨:
这节目挺搞笑的嘛!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以上这个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我们在追节目时 , 时常会遇到类似的“特殊音效” 。 但其实仔细想想 , 如果去掉这种音效 , 我们还会爆发出这么频繁的笑声吗?还会觉得那个节目在那一个点 , 真的很搞笑吗?
未必 。
那为什么加上这种声音 , 我们就会跟着做出反应 , 而考虑不到事情的实质呢?
一:社会认同
《影响力》一书提出:在判断什么是正确时 , 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
就像看电视 , 当节目中出现大量观众捧腹大笑的情况时 , 即便你没觉得有多搞笑 , 但也还是忍不住跟着笑起来 。
在特定情形下 , 我们的看法取决于他人是怎么做的 。 心理学家又将这个原理称为“社会认同” 。
这个原理 , 同样适应我们家长当下的状况:教育焦虑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热播剧《小舍得》中 , 南俪一家和田雨岚一家聚在一起吃饭 。 老爷子提议说让孩子表演节目助兴 , 南俪立马让女儿欢欢唱歌 , 她给伴奏 。 她和老公的理念都是快乐教育 , 全面发展 。 孩子开心最重要 , 至于学习嘛 , 顺其自然就好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轮到田雨岚了 , 好家伙 , 让儿子子悠一上来 , 就把圆周率往千位数背 。 这位虎妈 , 真是360度无死角地在抓学习 。 包括在饭桌上也是 , 张口就是“拼翰林”、“第一梯队” , 她儿子将来是要站在教育金字塔顶端的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南俪一听 , 不乐意了:“这么点的小孩 , 拼这个、拼那个 , 听着都心烦 。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我们在怀孕那一刻 , 有没有立马就着手孩子未来的“三年规划五年路线”?有没有立马去打听好的培训班、课外机构?有没有将孩子一天的时间都规划得满满当当?
我想 , 大部分父母还是像南俪一样佛系且淡定的:我的孩子 , 将来不报任何班 , 一定要有个快乐的童年 。
但是为什么 , 后来走着走着 , 很多人都从南俪变成了田雨岚呢?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数学老师在班上统计:有参加课外班的同学 , 请站起来 。 结果一看 , 除了少数几个 , 其余人都站了起来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想想 , 家长群、宝妈群里 , 大家都在聊孩子最近新学了什么才艺、参加了哪场比赛、冲刺哪个含金量高的奖项 。 而你的孩子 , 只会整天疯玩或对着电视机傻笑 。 我想 , 再淡定的父母都坐不住了 , 赶忙也给孩子报个班 。 先不管效果如何 , 只要做了 , 心理确实踏实不少 。
《小舍得》:“快乐教育”的娃,和“鸡娃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谁会更有出息?
文章图片
这就是“社会认同”在起作用:同一行为 , 做得人越多 , 就显得越正确 。
二:如何发挥作用?
社会认同有“左膀右臂”:不确定性和相似性 。
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
有个人走着走着 , 突然停下来 , 抬起头来往天上看 。 路过的人 , 并没有多看他两眼 , 而是继续走自己的路 。 接下来 , 在同一个地方 , 一群人站在那抬起头来往天上看 。 这时 , 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大部分路过的人都停了下来 , 仰起头朝上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