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拍照 从哪些方面对英汉翻译进行引申?( 二 )


学生共同讨论翻译任务,一同经历翻译过程 。过程教学法启发了学生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 。初试翻译者不再盲目地实践,而是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和思维,译者在翻译活动中需要的知识、条件,需要解释自己的选择决定,从而理解掌握翻译活动的基本概念 。
教师不限定怎样翻译、如何操作,学生在探讨翻译过程中自然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认识到从原文的理解到译文的产生这一转换过程中,经历了几个翻译阶段,译者的思维活动、操作程序是什么,利用了什么知识条件,发挥了什么作用 。最后他们对英汉互译过程的描述,就会不乏独到之处和独特的见解 。
2 。英汉互译练习的形式与文体多样化一般而言,英汉互译的教程注重基本功训练,难以顾及各种练习形式和文体 。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可补充更多的练习形式和文体,使学生在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之后,能更快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 。(1)练习的形式信息时代的翻译,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速度快 。
大量的信息并不需要全文翻译,译者可以对原文加以压缩、摘编、概括或改写,以适应快速的工作节奏 。因此,教师在重视训练学生全译能力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的变译能力,包括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和参译的能力 。(2)练习的文体精选各类文体的篇章,包括反映当代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新闻、科技、公文、政论、法律、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的篇章选段或短文,以及各类应用文,如广告、公函、契约、操作指南、产品说明书等 。
训练学生翻译各类文体的篇章,可以增强学生今后工作的适应能力 。教师选择习题应注意针对性(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知识性、趣味性、难度、陌生度、生词量等,使之既能达到练习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强调英汉互译的技能意识在英汉互译教学中,我观察到学生比较注意教师对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讲解,而对课堂练习和课下作业却存有厌倦情绪,他们错把英汉互译看成知识型学习,以为知识越多,翻译质量就越好 。
与知识型学习对应的是技能型学习 。技能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立足于“会”,而不仅仅是“知” 。每一次翻译实践都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即“练”的过程,英汉互译教学要“练”字当先,强调翻译的技能意识 。德国翻译家威尔斯为这一理念专门著书《翻译技能》,指出“翻译技能不是用分析方法就可以精确定义的概念,而是以积累经验和以主观加工过程为中心的概念,它的基础是记忆、观察和联想” 。
[2]“翻译技能”和“翻译技巧”是有高低之分的,技巧高于技能,技能先于技巧 。技能是翻译能力培训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具备的 。至于做多少技能性训练才能上升为技巧阶段,刘宓庆认为:“技能指标的达成,起码应该具有3万字(外译中2万,中译外1万)的实务经验;技巧指标的达成,起码应该具有10至15万字(外译中8至10万,中译外5至8万汉字 。
”[3]翻译课堂应把技能训练放在首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学生们逐步摸索到翻译规律 。成功翻译训练的结果显示的是递减和递增的发展曲线:递减的是翻译过程中的无把握的因素,递增的是对信息理解和重组的适度,以及克服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障碍的能力 。
学生们认识到“练”的重要性后,对做翻译作业就不再抵触了,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培养翻译能力是为了明天提高求职的竞争力 。4 。在互译中构建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前苏联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切奇拉泽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艺创作,它如同原著的创作一样要遵守艺术的一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