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孩子冬天的“健康险”?

肺炎是全世界5岁以下儿童的头号“杀手” 。入冬之后,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随之而来,这对于抵抗力原本就弱的孩子来说更是极大的威胁 。是否需要注射疫苗帮孩子过冬,成为许多家长纠结的问题 。
每年11月下旬到来年1月中旬是北方地区流感的高发季节,家长带孩子打疫苗时,医生往往会推荐一些流感、肺炎的自费疫苗,这些疫苗有必要打吗?日前,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宋立志所长接受了采访人员采访 。
疫苗非“疑苗”
上周,网友小丁带女儿打预防针,医生问打不打流感疫苗?小丁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近两年疫苗事故频频曝光,计划内疫苗不打不行,计划外的自费疫苗还是不接种为妙 。”
像小丁这样排斥自费疫苗的家长不在少数,安全性是家长质疑的关键 。宋立志介绍,疫苗分为两类:
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有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程序接种的疫苗,也称为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 。目前我省儿童常规接种的第一类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其接种原则是“知情、自愿、有偿” 。“目前已进入冬季,为确保孩子最低限度地受到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冲击,家长可以保证孩子在完成第一类疫苗接种的前提下,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选择二类疫苗进行接种,以有效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
目前,我国对疫苗实行批签发制度,国家质量管理部门对疫苗和其他相关生物制品在出厂上市之前和进口时进行强制性的资料审查和检验,如果不合格将签发不合格的通知书 。
这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源对疫苗的质量进行了严格控制 。宋立志建议,进行疫苗接种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要充分了解接种的疫苗及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孩子身体状况处于最佳时期时进行适当选择 。
举棋不定的两难之选
因为儿子乐乐打疫苗的事,张女士和婆婆闹得很不愉快 。对于医生推荐的自费疫苗,婆婆总是“照单全收”,张女士则认为这些疫苗不但价格高,而且打了也不一定有效果,与婆婆发生了争执 。
由于计划内免疫所涉及的传染病具有普及率高,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特点,多数父母愿意接受计划内疫苗,对于计划外疫苗则避之不及 。计划外疫苗真的有用吗?宋立志说,流感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对人体的保护可达70%~90%,即使在接种后患上流感,也能减轻其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几率 。肺炎疫苗主要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目前常用的主要为七价肺炎和23价肺炎疫苗两种 。
七价肺炎疫苗主要用于预防低龄尤其是2岁以下儿童肺炎球菌的侵袭,23价肺炎疫苗主要用于2岁以上儿童和重点人群的接种 。水痘疫苗则是预防水痘感染的唯一有效手段 。
但也有网友指出,计划外的疫苗针对的水痘、腮腺炎等疾病虽然有些流行普遍,传染性也强,但属于自限性疾病,可自行痊愈 。而流感疫苗、肺炎疫苗针对的流感和肺炎的病源很多,变化也快,比如流感病毒种类几乎每年都在变化,若接种的流感疫苗不是流行的流感病毒,机体就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当然也很难起到保护作用 。“任何疫苗的防护都不是百分百的,妈妈要知道疫苗并不是接种的越多就越好,指望打了疫苗就可以不生病,那显然是不现实的 。
有时候,生病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系统的最天然的过程 。”宋立志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