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不宜吃的药物大全

【围产期不宜吃的药物大全】 围产期是指妊娠满28周至产后一周 。此期间胎儿的各种器官已形成,且快速生长发育,若药物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可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功能;另外新生儿对各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极为敏感 。

围产期不宜吃的药物大全

文章插图
围产期进入分娩前的准备期,母体子宫是部分开放状态(为分娩作准备)血胎屏障对外界的屏蔽力减轻,胎儿虽已基本发育成熟,但也不能滥用药物 。若干药能使胎儿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进而发生惊厥,呼吸抑制等现象
若干药抑制胎儿造血功能,引起严重的黄疸和贫血;若干药使新生儿产生低血糖;若干药可使胎儿缺氧、窒息甚至死亡 。
1.青霉素G:为最常用的天然青霉素类,由肾脏排泄,而新生儿肾脏发育不成熟,故T1/2(半衰期)延长;剂量过大可引起中枢神经刺激症状,如肌肉震颤和惊厥 。
2.氨基甙类抗生素:对胎儿、新生儿听神经和肾脏都有很大毒性,以链霉素最为严重,常导致永久性耳聋(药源性耳聋) 。
3.氯霉素:围产期使用氯霉素,可使新生儿发生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呕吐、拒食、呼吸抑制、体温下降,全身紫绀,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侥幸成活者在几年内可能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率极高 。
4.四环素类:易通过血胎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与钙螯合成复合物蓄积于骨骼与牙齿中 。孕妇在围产期使用四环素类,可使婴儿牙齿黄染、牙质发育不全,骨生长延迟,和先天性软骨病 。新生儿肾脏未成熟,使T1/2延长,对骨骼、牙齿和肝肾都有严重损害,故应禁用 。四环素类对孕妇的肝脏有毒性,且从乳汁分泌,从而危害吃奶的婴儿 。
5.磺胺类:能和胆红素竞争蛋白结合部分,使结合型胆红素减少,游离型胆红素增多,从而使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发病率增多,长效磺胺药物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
6.成瘾性镇痛药:近年产妇分娩时常用杜冷丁、吗啡和美沙酮等成瘾性镇痛药,用药后迅速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致胎儿呼吸抑制 。新生儿对上述药物也成瘾,使出生后几天内烦躁不安,高声哭叫,甚至抽搐而休克 。
7.呋喃炎和抗疟药:孕妇使用后,蓄积在胎儿体内,出生时药性发作,导致新生儿溶血和黄疸 。
8.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为其代表,有确切的解热镇痛疗效 。妊娠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有紫癜、血肿等出血倾向 。消炎痛可收缩婴儿动脉导管,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增加分娩时婴儿的死亡率 。
9.抗高血压药:妊娠期孕妇血压常升高,即“妊高症”,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利血平和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使胎儿心动过缓 。甲基多巴可使胎儿生长缓慢,分娩出的婴儿体重减轻 。
10.抗癫痫药:患癫痫病的孕妇在孕期中更应合理用药,因抗癫痫药极易透过血胎屏障而进入胎儿体内 。因胎儿肝肾发育不成熟,故药物排泄缓慢,容易蓄积,对胎儿生长发育、中枢神经、血凝机制等产生不良影响 。
A.中枢抑制和戒断症状:胎儿在子宫内长期接触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安定等药物,产生成瘾依赖性,出生后可出现较长时间的抑制症状,如无自主呼吸、肌肉松弛、体温低和吮奶困难等 。
B.凝血功能障碍:孕妇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可干扰胎儿的凝血机制,分娩出的胎儿有出血倾向,大多为颅内、胸膜腔、腹腔和胃肠道等内出血,对此胎儿应进行特级护理 。
C.牙龈增生:苯妥英钠可使胎儿牙龈增生 。
11.抗精神失常药:围产期孕妇注射氯丙嗪,而胎儿对它的代谢和排泄极为缓慢,使分娩后新生儿表现出明显的中枢抑制症状(嗜睡、神志不清等),且可引起新生儿视网膜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