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捉拿“袭婴之手”

手足口病:捉拿“袭婴之手”
一种原本轻微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 近年来却屡屡成为婴幼儿致死的元凶 , 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三年 , 即跃居丙类传染病发病之首 。在其高发态势呈现之机 , 针对该病的疫苗已进入研发程序之中 。

手足口病:捉拿“袭婴之手”

文章插图
截至5月4日 , 我国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27278例 ,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41.51% , 其中重症5454例 , 死亡260例 。这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肖东楼在日前举行的“防治手足口病 , 保护儿童健康”媒体沟通会上透露的最新数据 。
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一般在5~7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表示 , 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和疫苗尚未研制成功的情况下 , 未来一段时间内 , 手足口病还将处于高发态势 。
5月13日 , 随着北京市今年第二例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确认 , 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市教委发出通知 , 建议一旦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 有关托幼机构停课10天 。
一种本不被注意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 在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两年之后 , 即迅速成为丙类传染病发病数之首——手足口病 , 这种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染病因近年来在各地的不断暴发并导致死亡病例而引起广泛关注 。
多样化的“病毒谱”
手足口病以婴幼儿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为主要特征 , 并因而得名 。通常 , 它作为皮肤科和儿科散发的病例 , 在医学界并不十分受重视 。虽然 , 医书记载它“也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
2008年3月 , 发生在安徽阜阳的手足口病暴发至少造成23名儿童死亡 , 从而引起普遍的重视 。同年5月 , 卫生部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已有数据显示 ,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流行范围和规模确实有所扩大 , 死亡率也在上升 。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 “手足口病与其他传染病一样 , 有大流行和小流行阶段 , 可随年份和季节而暴发 。而手足口病新近被列入法定传染病目录 , 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开始对发病情况按规定上报 , 因而 , 发病数据难免急升 。”
究其暴发原因 , 金奇认为有经济发展、环境气候、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 且目前尚缺少基础监控数据 , 各地区也不能一概而论 。“手足口病感染流行的全局性情况、病毒流行株的地区分布等 , 还有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结论 , 在中国目前的疾控体制下 , 还没有相对完整的监测数据 。”
根据疾控部门发布的病原谱信息 , 在中国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 传染性也强于其他型别的病毒 。在各地监测样本中 , 有神经系统症状的临床重症患者 , 以EV71病毒感染为主 。据金奇分析 , 各地区大都以其中一种型别的病毒流行为主 , 极少地区存在两种病毒同时流行 。
比如 , 2007年在山东的局部流行中 , 70%的病例是EV71感染 , Cox A16感染占总数的20%左右;2008年安徽阜阳的暴发流行也是以EV71感染为主;2009年云南省主要流行EV71 , 2010年则变为Cox A16型感染的病例占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