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捉拿“袭婴之手”( 二 )


随着手足口病在各地发病的增多 , 从2008年起 , 卫生部已连续三年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 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疫情监测报告 。
“陌生的”传染病
在暴发流行之前 , 中国缺乏对手足口病的研究 , 鲜见相关的科研成果 。
1957年 , 首例手足口病病例在加拿大被发现;上世纪70年代 , EV71病毒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近10至20年 ,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区有过不同规模的暴发 , 包括曾在台湾、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先后流行 。
“传染病没有国界 , 中国内地的流行是早晚的事 。”金奇说 , “相对于其他危害更大的传染病而言 , 手足口病在国内的科研工作确实起步较晚 。”
2008年 , 阜阳手足口病大暴发后 , 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 , 专题研讨了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和研究的技术框架 。
“政府开始重视 , 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 , 但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的问题同样不可回避 。”金奇认为 , 手足口病流行三年间 , 暴露了中国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诊治条件的不足 , “从调研情况看 , 部分村医、乡镇卫生所甚至县级医院对手足口病的基本认识不足 , 也缺乏临床诊治技术 。”
在基层 , 手足口病主要根据临床表征来进行诊断 , 致病病毒不易鉴别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10余个血清型 , 基层医院缺乏快速、简便的检测手段 。金奇说 , “有些肠道病毒的快速检测法需要特殊条件的实验室 , 乡镇、社区一级的医疗机构做快速检测的条件并不成熟 , 也不可能对每一例都进行实验室诊断 。”
此外 , 在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上 , 目前还是以缓解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为主 , 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 。与针对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相比 ,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好在手足口病像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一样 , 有一定的“自限性” , 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在一周左右不治自愈 。
金奇认为 , 目前还没有病毒耐药、变异或者毒力增强的证据 , 但手足口重症、死亡病例之所以增多 , 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 “临床上 , 病程变化快和隐性病征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
据介绍 , 手足口病的病程变化可能非常快 , EV71重症感染在10小时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 增加了救治的难度 。此外 , 部分病例在初期不一定有典型的表征 , 比如 , 今年4月在广西发生的19例死亡病例中 , 大多未出现皮疹 。
等待疫苗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至7天 , 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
曾光认为 , 在目前诊断、治疗方法有限的情况下 , 预防成为关键的环节 。曾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人员 , 目前主要通过一般行为性的手段进行疾病控制 , 如清洁卫生、隔离、减少接触、宣传教育、及时就诊等 , 他认为 , “最理想的措施还是借助疫苗来控制疾病的流行 。”
实际上 , 从2008年开始科学界就着手研发可用于儿童的手足口病特异性疫苗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已在国内首家申报了手足口病相关疫苗的研发项目 , 他们研制的EV71型病毒灭活疫苗已于2009年12月24日向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申请进入临床试验注册 。在注册审批通过后 , 该疫苗将进入一期临床研究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 , 疫苗至少需经过三期临床试验 , 每一期的结果都需要经过药监局的严格验证审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