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七 夕 节七夕 , 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 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 , 妇女们穿针乞巧 , 祈祷福禄寿活动 , 礼拜七姐 , 仪式虔诚而隆重 , 陈列花果、女红 , 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又被认为是“中国爱情节” 。
七夕节的传说牛郎织女 , 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 , 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 , 每天给天空织彩霞 , 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 , 就偷偷下到凡间 , 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 , 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 此事惹怒了天帝 , 把织女捉回天宫 , 责令他们分离 , 只允许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 , 无数喜鹊飞来 , 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 , 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
经历史发展 ,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 , 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 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 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爱情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七夕习俗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 始于汉 , 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 ,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 , 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 , 七月七日 , 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 , 宫中以锦结成楼殿 , 高百尺 , 上可以胜数十人 , 陈以瓜果酒炙 , 设坐具 , 以祀牛女二星 , 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 , 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 , 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 , 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 , 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 , 先完者为得巧 , 迟完者谓之输巧 , 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 , 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 , 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 , 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 , 各捉蜘蛛于小盒中 , 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 , 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 , 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 次日看之 , 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 , 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 , 七夕“以小盒盛蜘蛛 , 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由此可见 , 历代验巧之法不同 , 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 , 宋视网之圆正 , 后世多遵唐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