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与习俗 七夕节的节日风俗是什么( 三 )


拜织女:“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 , 多至十来人 , 联合举办 。举行的仪式 , 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 , 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 , 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 , 束红纸 , 插瓶子里 , 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那么 , 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 , 斋戒一天 , 沐浴停当 , 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 , 于案前焚香礼拜后 , 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 , 一面吃花生 , 瓜子 , 一面朝着织女星座 , 默念自己的心事 。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 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玩到半夜始散 。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文事 , 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 , 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 , 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魁星爷就是魁斗星 , 廿八宿中的奎星 , 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 也魁星或魁首 。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 , 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
七姐诞:广州七夕拜仙 , 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 , 但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 , 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 , 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 , 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 , 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
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 , 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 , 也有此风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 , 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 , 不仅可以年青美丽 , 而且对未婚的女子 , 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 , 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 , 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
妇女洗发:妇女七夕洗发 , 也是特别的习俗 。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 。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 , 妇女采柏叶、桃枝 , 煎汤沐发 。”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 , 都在七夕沐发 。这项习俗 , 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 。人们认为 , 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 , 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 , 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 。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 。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 , 也就有了特殊意义 , 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 , 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
七夕风俗食物外国的七夕日本:日本人也有过七夕节的传统 , 他们称“七夕祭” 。日本的“七夕节”源自中国 , 据称在奈良时代传入 。奈良时代中期开始 , 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 , 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 。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与习惯 , 但是与爱情无关 。七夕节原本是阴历七月初七 , 明治维新之后 , 日本废除了农历 , 所以日本的七夕节 , 是每年阳历7月7日 。
日本七夕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 , 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 。每年这个时候 , 大人和孩子都会聚在一起 , 在五颜六色的长条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 , 连同用纸做的装饰品一起挂在自家院内的小竹子上 。这个习俗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 。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 , 很多地方都会有七夕竹子树 , 在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 , 都会设立七夕许愿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