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基本上有六种 。
【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1.表面呈黑漆色者,俗称“黑漆古”主要出土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黑漆古镜表面两面漆黑发亮,没有或很少锈迹,常隐约可见人影,十分可心 。
2.表面呈绿褐色、青褐色者,俗称“绿漆古” 。亦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佳品也是周身无锈,图文清晰,色泽宜人 。
3.表面呈灰褐色者,古称“铅背” 。其色泽远在上面之下 。
4.表面呈亮白色、灰白色者,俗称“水银古” 。有人认为这铜镜表面状态是由水银沁入,水银沾染而成,主要分布于北方的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保存较好时两面没有绿锈,正面隐约可见人影,甚至可辨毛发须眉 。
5.表面覆盖透明物者,这镜也主要产于南方,此透明物虽然极薄,但肉眼可见 。
6.表面明显呈现两种或多种颜色相差较为悬殊的镜,这类镜子在鲁西南较为常见,主要是黑白两色相间 。

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

文章插图
铜镜相关知识
1.古代铜镜的主要材质是铜,而在古墓中,很多铜镜由于深埋地下,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氧化铜的黑色物质 。
2.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它又称青铜镜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常常以器物盛水辨形照影 。随着铜器的出现和合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绵延千年而不绝 。商、西周和春秋时的铜镜,都有零星发现,战国时开始盛行,产量也大大增加 。到汉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发展,铜镜制作产生了质的飞跃,对后世铜镜的演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后所制铜镜工艺愈加精良,质地愈加厚重,镜背铭文、图案更趋于丰富多样 。此后经唐宋时代发展嬗变,到明清时期,随着近代玻璃的诞生,铜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

文章插图
3.铜镜,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开始,走进了人类的生活,“修饰而窥镜”,映照着人类的容颜,满足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 。几千年来,从无到有,从少量使用到渐趋普及,从实用之器到收藏艺术品,无不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及人类的审美情趣相适应 。金属冶炼技术、青铜中各种金属含量的配比技术、抛光技术、铸造技术及绘画技术等,无不影响着铜镜的发色、纹饰和工艺水平 。可以说,一面面铜镜,却浓缩了历史的真实,见证了文化的变迁 。
4.由于铜镜具有4,00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大,就必须对各个时代的铜镜纹饰有基本的了解,从齐家文化、商、春秋、战国、两汉、三国魏晋、隋唐、宋、辽、元、金、明、清等等 。如不同时代的纹饰品种,主要铭文类型;不同时代的形制、工艺、铸造特点;各地铜镜的外观特点(南方叫「包浆」,北方叫「皮壳儿」),如红斑绿锈、水银沁、黑漆古、绿漆古等;因年代不同、合金比例不同、各地区的坑口差别等等作鉴别 。对特种工艺镜,如战国金银错(松石)、镂空、漆绘;汉彩绘、鎏金;唐金银平脱、螺钿等等,需特别注意,因为出土极少,所以真正认识的人也少 。
铜镜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至唐五代铜镜表面的包浆

文章插图
5.国内铜镜收藏市场是一个“内行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眼力和市场阅历,几乎难以进场 。如果投资的话,藏家和投资者应考虑哪些方面?孙涛认为:“收藏是一项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乐趣的活动;而投资则是期待一份较优厚的回报 。无论哪种,时机和眼光都是关键,从泓盛本场铜镜拍卖的座无虚席、人声鼎沸来看,藏家认为现在的市场价格都普遍看涨,是入手的好时机;但是,独到的眼光,才能让投资者在精明的商家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