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不上兴趣班作出选择不容易【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11-0408:53:34       来源:辽沈晚报 
【先读新闻】
昨日,网上爆出重庆一名9岁女孩因不愿上兴趣班,与父母签下保证书,保证自己长大后不会因为没有特长而埋怨父母 。报道称,这个化名为姗姗的小女孩3年里尝试学习了6门才艺,却没有一样精通,她也多次跟父母表示再不愿参加任何兴趣班 。
一个班100%学生都上兴趣班
兴趣班,似乎已成为孩子们的“必修课” 。昨日,在本报的调查中,沈阳市和平区某小学二年级一个班34名学生100%都在上兴趣班,有的学生还不止上一个兴趣班 。家长们表示,在孩子3岁后就已开始为孩子挑选兴趣班 。
一些孩子觉得上兴趣班很痛苦
沈阳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杨子悦每周末有几个兴趣班要参加,虽然很辛苦,但他没有和爸爸妈妈签保证书,因为他说爸爸妈妈是为他好 。
“现在天也冷,我也想让孩子多睡会儿 。但是一想到别人的孩子周末都在学习,我就只能狠下心把儿子叫起来了,不能让他在起跑线上落后啊!”杨子悦的母亲刘扬说 。
不仅在周末,每天放学后,也是兴趣班人头攒动的时间,在位于沈阳市沈河区中山路小学校门的不远处,有一家提高学生写作和计算能力的兴趣班,每当学校放学时这里都热闹非凡 。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望子成龙的思想是被老百姓普遍接受的 。不管孩子对事情有没有兴趣,也不管兴趣有多大,部分家长都会尽全力支持,甚至是强求孩子去参加一些兴趣班 。
钢琴天才郎朗在回忆小时候学钢琴的经历时曾表示,父亲当年为了监督他,说过不学就让他去喝毒药跳楼的话 。对此,郎朗曾对媒体说,当时他非常生气 。
“我觉得郎朗算是个幸运儿了,兴趣能够得到培养,最终还从事了这个职业 。更多的孩子可能通过上兴趣班无法获得很高的成就,反而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刘晓君说 。
也有孩子认为多学东西很快乐
而与杨子悦和郎朗不同,沈阳市望湖路小学的学生刘鑫玉就从不觉得兴趣班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痛苦 。
今年暑假,刘鑫玉打着快板儿在社区里义演了15场,当采访人员问他学快板儿会不会很痛苦时,他一口回答说:“从来没有!能说快板儿我非常快乐!”
对兴趣班同样感兴趣的还有小学生马豆豆,她整天要求妈妈带她去学英语,“学好了英语我就能和班上的外教更好地交流了,我非常喜欢他 。”马豆豆说 。
培养成就感和奋斗意识更关键
“兴趣班确实是家长和孩子一个难以抉择的选题 。家长总是想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即使一开始没有兴趣,他们主观认为上课能慢慢培养出来 。而孩子却容易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辽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思宁研究员说,随意参加兴趣班而不顾孩子感受还容易让他们产生挫败感,真正想让孩子出息,培养成就感意识和奋斗意识才是关键 。
兴趣班,似乎写满了孩子的挣扎与家长的彷徨,一位“80后辣妈”曾细致地做过调查,并整理出孩子上兴趣班的利与弊 。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 。”孩子们需要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状态,兴趣应该是孩子自发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大人强加的,只有自发表现出兴趣,再在这个基础上去培养,孩子才会感到愉快,在愉快中学习才是有益的,否则大人强加给孩子的兴趣就只能变成包袱 。采访人员张晟
一位“80后辣妈”总结的上兴趣班利与弊
孩子上兴趣班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