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收藏不可不知的六大知识 古钱币鉴定的必要条件

更宽泛的钱币鉴定内容对鉴定者的学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鉴定者不但需要具有较为广博的钱币学和货币史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许多随机的场合中,鉴定钱币没有查考资料的条件,要求鉴定者必须在短时间内动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钱币的要点形成自己的看法 。我感到学会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钱币鉴定的过程,其实就是以鉴定者所掌握的知识与钱币自身所携带的信息交互印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鉴定者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判断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保证 。
对于古钱币鉴定,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条件,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鉴定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同时实践又是了解实际情况,开拓视野的良机 。宏观的认知,有助于微观的判断 。前几年有感于某些“专家”鉴定古董,我写过一首打油诗:“懵懂懵懂真懵懂,不懂不能说不懂,民藏皆假可以真,就看藏家懂不懂?”专家和其他群体一样,混杂一些滥竽充数者、见利忘义者都不奇怪 。但大锅饭、铁饭碗体制下豢养的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习惯于高踞象牙塔里看过时的老黄历 。他们宁肯穷尽毕生精力爬向塔尖,也不肯走出塔门深入基层一步 。实际上到北方的地摊上走一走逛一逛,和收藏者、商贩打打交道,对新面世古钱币的大体情况是很好了解的 。不知著何以见微?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

古钱币收藏不可不知的六大知识 古钱币鉴定的必要条件

文章插图
【古钱币收藏不可不知的六大知识 古钱币鉴定的必要条件】古钱币收藏不可不知的六大知识:
1.钱币收藏现如今已变成新的收藏投资热门,不少古钱币表现杰出 。收藏和鉴赏古钱币需把握包含钱银史、钱币学、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古汉语等许多常识,有些钱币表面看上去很普通,实则是珍品,行家们则很简单从不太懂古钱币价值的卖家手中获得瑰宝 。
2.真正的传世古虽是极薄的一层,用水煮洗刮都很难去掉,钱币流传愈久,色泽愈深 。现在许多传世古的假钱多是在煤烟上熏黑后,再上蜡打光的,钱如同墨染,钱币中根本没有这种包浆 。还有一种用真的铜锈粘在伪品上的假钱,这种方法本来是用于伪造青侗器的,现在据说有一批造假铜器的人转行做古钱了,这种虽然看上去硬绿红斑满身,但总体感觉不自然,而且因锈比较硬,难于加工,多与钱体之间有缝隙,所以多做成满身黄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伪造的半传世古,目前市场上就有一批做成半传世古的假钱,其中万历背龙纹、崇祯背五工、阜昌元宝等数十枚,传世古中隐约有绿锈、红斑,十分开门,但仔细看后会发现钱上好象涂了一层油或腊,用刀削或剔时容易除去 。这批钱最大的一个问题是所有的不同时代、不同品种、不同铜质的钱都是一种包浆 。其实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红斑绿锈通常坚硬异常,很难除去 。但经酸处理过的钱除外 。这批钱的红色、绿色一种有真锈粘上去的,一种是树脂或油漆涂上去的,最近在市场上看到的些泉商进了这批货,在这里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不要轻易出手购买小心上当 。
3.随着古钱币市场行情的一路攀升,每年加入古钱币收藏队伍的人数激增 。然而面对历史悠久、种类繁杂的中国古代钱币,这些“新手”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有人花钱买来并无收藏价值的“垃圾”钱 。
4.中国古钱币无论种类、内容都十分丰富,铸造精细、绚丽多姿,那一枚枚绿锈斑斑的古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
5.从商代贝币、战国汉代刀币和布币,到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方孔铜钱等,中国古钱币承载了悠久的历史,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所珍视,民间交流活跃.在北京翰海2011春首届大型钱币拍卖会上,出现一枚宋代“淳化元宝”金钱,非常精美,其成交价达44.8万元,刷新该币种成交纪录 。综合今年古钱币成交记录来看1到4月份的成交额在12亿左右,这在近几年来看都是比以往的行情要好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