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伏养生 头伏有哪些传统习俗

小暑过去了 。接下来就是三伏天 。三伏天是在小暑的后面几天 。三伏天一共可以分为头伏、中伏和末伏 。那么头伏有什么习俗呢?俗话说冬病夏治 。所以三伏天进行养病是最好不过的 。那么接下来就跟随小编看看 。头伏有哪些习俗吧!
头伏的习俗有很多 。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 。今天小编为你盘点头伏的传统习俗 。吃饺子、种萝卜、给牛改善饮食、贴三伏贴……这些有趣的习俗可不要错过!
头伏的传统习俗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 。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 。而庚属金 。金怕火烧熔(火克金) 。所以到庚日 。金必伏藏 。于是规定从夏至起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 。从夏至起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 。有的年是20天) 。立秋起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 。也称终伏(有10天) 。总称为三伏 。
头伏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而且每个地区各有特色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头伏的传统习俗 。
1、头伏吃饺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 。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 。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 。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入伏的早晨吃鸡蛋 。不吃别的食物 。入伏这天吃饺子 。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 。祝愿祈福之意 。
2、头伏萝卜二伏菜
从传统意义上讲 。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 。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 。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 。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 。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 。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 。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
3、给牛改善饮食
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 。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 。据说牛喝了身子壮 。能干活 。不淌汗 。民谣:春牛鞭 。舐牛汉(公牛) 。麦仁汤 。舐牛饭 。舐牛喝了不淌汗 。熬到六月再一遍 。
4、贴三伏贴
头伏第一天 。市民排队贴“伏贴” 。三伏贴是民间的一种老习俗 。据说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日子 。利用这一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 。能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但并不是说“伏贴”可以包治百病 。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宜贴“伏贴” 。阴虚火旺、皮肤病、恶性肿瘤、急性咽喉炎、强过敏体质等患者就不宜采用中药贴敷疗法进行治疗 。
5、六月六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 。民谚有云:“六月六 。人晒衣裳龙晒袍” 。“六月六 。家家晒红绿” 。“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 。因为这一天 。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 。为一年中气温最高 。日照时间最长 。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 。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 。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 。以去潮 。去湿 。防霉防蛀 。
6、入伏吃羊肉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 。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 。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 。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 。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 。新麦饼羊肉汤 。当地人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 。
7、伏日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 。取巾拭汗 。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 。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 。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 。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 。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 。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 。唐代医学家苏恭说 。炒面可解烦热 。止泄 。实大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