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捞瓷元青花梅瓶辨识图记:赏识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元青花生产中的施釉方法 , 分别是沾釉、淋釉、刷釉和荡釉 。小器一般是单手沾釉 , 中、大器双手沾釉 , 然后口部以淋釉的办法补釉 , 特大器则完全择用淋釉或刷釉 。元器罐瓶等物的内部分不单独施釉 , 多是利用沾釉时进去的釉浆 , 荡一下釉就完事 , 因此里釉多严重不匀 , 甚至大面积无釉 。
元青花的一大谜团是 , 它没有初创期 , 没有萌芽期 , 一出来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过去任何一个窑口的发展脉络 , 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元青花则不然 , 你看见的时候 , 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 , 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辨识图记:赏识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文章插图
既然是外销瓷 , 那么我们能否从元青花瓷器上看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撞击的痕迹?单从釉色上来看 , 构成了青花瓷的主体色彩为白色和蓝色 , 蓝白相间之中 , 形成了清新而艳丽的独特风格 , 单纯的蓝白二色中又蕴含着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深层内涵 。我国汉族习俗通常将白色作为丧俗之色 , 而在中国北方、西域、西亚、东南亚地区许多民族中 , 白色是吉祥之色 。元代“国俗尚白 , 以白为吉” 。《蒙古秘史》中就有多处关于蒙古民族“尚白”的记载 。而相当的文献亦记载了蓝 色同白色一样 , 是波斯地区的喜爱之色 。在与中国开展贸易活动的中亚、西亚商人中 , 多以波斯文化为背景 , 他们都有着尚白、尚蓝的风俗 , 青花瓷器是否为贸易而生尚不敢断言 , 但无疑贸易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却蕴含更多的中国元素 。在这件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上 , 腹部所绘梅花、竹子、松树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传统的装饰 , 即所谓的“岁寒三友” , 通常隐喻文人士大夫超逸的情感和清高的节气 。而仰覆的莲纹装饰在中国早期的青瓷器上便已出现了 。再看梅瓶主体纹饰所绘的人物故事 , 在《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及《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中均有记载 , 后演绎成小说及戏曲 。故事大意为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后 ,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 而贬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中王 。刘邦让张良往各处寻访堪任元帅的人才 , 伺机灭楚兴汉 。张良得知韩信是个人才 , 却在项羽部下未得重用 , 便劝其弃楚归汉 。韩信至汉 , 萧何面试后对韩信非常赏识 , 竭力推荐于刘邦之前 。刘邦当时却并未加以重用 。韩信得知 , 假意逃走 。萧何闻讯 , 立即前往追赶 , 在一个月夜 , 方才追及 。萧何再荐于刘邦 , 刘邦乃拜韩信为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 , 梅瓶上所绘纹饰虽为中国传统戏曲故事 , 然画面中出现的艄公 , 其长相与装束却明显异于中原人 , 带有西域人的特点 , 似与元代帝国地跨欧亚大陆有关 , 可谓独具匠心 。以历史故事作为元青花装饰题材是因当时元曲的深入人心?或是具有臧否人物的深意且不去争议 , 但青花瓷器中人物纹作品极为少见却是不争的事实 。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辨识图记:赏识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文章插图
【海捞瓷元青花梅瓶辨识图记:赏识海捞瓷元青花梅瓶】
我们说不同地区窑口所采用的原料有所不同 , 烧制的元青花瓷器在绘画工艺和制瓷粗细程度上多有差别 。一般来说 , 做为中 心窑口的景德镇诸窑烧制精品大器为多 , 而其它窑口因生产条件和原料的不同 , 生产民用普品多些 , 有的也有精美大器的生产 。也就是说 , 元代生产青花瓷的窑口很多 , 数量当然不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