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动的实践诠释主体性教育

在许多不同的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鲜明对比的教学情景:中国教师表情严肃的站在讲台前,下面是正襟危坐的学生在听课;外国教师上课往往表情丰富甚至有些滑稽,学生更是活跃激动,不断发问 。这样的教学效果可能是这样:中国学生成绩高了,但创新意识弱,往往唯书唯师,外国学生则喜欢大胆质疑,相信自我 。这也能反映出中外教育理念上的一点差别 。
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的问题 。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中国传统的教学不外乎是老师讲,学生听 。其存在弊端是重视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教材的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重理论认识,轻实践环节 。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制约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理念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那么,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呢?我们认为教师要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和领路人,创设一个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 。
一、 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地把知识
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旦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会产生愉快的教学气氛,师生间就会相互感染、互相促进,就会使学生乐学、愿学 。因此,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 。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 。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方面应作到: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学生厌学、怕学、课堂上不敢发言,又如何自主发展,可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外,还要作到:教师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要多一份关爱;发扬学生间的平等互助的精神,不要让优生产生优越感,看不起后进生,也不要让后进生产生自卑感 。
如在教学中组成学习小组,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以小组整体水平进步与否为标准,而不是以个体去衡量 。在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时,教师不指明个体发言,而是请第几小组回答问题 。学生的发言代表一个学习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尊重学友 。在学习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学友发表见解时,同组其他学生都要认真听取,并帮助校对,形成小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