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昨天超市购物 , 一名男孩在超市过道里乱串 , 尖锐刺耳的叫声引得他人反感 。 孩子妈妈反复提醒儿子别乱跑、闭上嘴 , 孩子就是不听 , 结果 , 男孩一下撞到鸡蛋上 , 一袋子鸡蛋“啪”掉到地上 , 碎了一地 。
妈妈朝着儿子大喊一句:“跑命呀跑 。 ”然后把儿子撕扯到墙角接着说:“平时怎么教育你的 , 公共场合注意言行 , 你听得懂人话吗?闯这么大祸 , 丢人吗?”妈妈的言语中充满了责备、气愤 。 随后 , 她找来拖把、扫帚清扫地面 。
整个过程中 , 男孩没说一句话 , 始终不服气地站着 , 头撇向一边 。
最后 , 男孩看到妈妈清扫完了 , 扭身朝超市外面走去 。
这位妈妈面对孩子大喊乱叫的错误 , 没有置之不理 , 她劝诫孩子举止文明 , 在孩子打翻鸡蛋后 , 及时批评教育孩子 , 并清扫地面 , 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妈妈 。
可是 , 从孩子身上 , 看不到妈妈管教的效果 , 孩子不仅没有承担自己的责任 , 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妈妈没有让儿子参与到管教过程中来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01什么是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 , 管教孩子的不仅是父母 , 还要有孩子自身 。 孩子通过家长的引导 , 对自己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 并对问题进行判断、认知、决策 。
如今 , 许多父母说了许多 , 做了许多 , 可管教成果收效甚微 , 很重要的原因是 , 面对孩子的问题 , 管教的只有家长 , 而孩子也就是行为当事人没有参与其中 。 其实 , 当孩子出现问题 , 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 , 是有必要且高效管教孩子的举措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02为什么孩子需要参与管教过程中?
首先
, 许多父母教育孩子往往沦为一种单向的 , 自上而下的管教 , 这种管教方式下 , 父母的教育大多成了驯服孩子 。 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批评教育 , 虽然从父母语言中知道自己犯了错 , 但由于是单向沟通 , 孩子不能真实感受到自己的问题 , 也不会有强烈改正的心态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然后
, 对于孩子来说 , 有的秉持“不吼不叫”管教子女的父母 , 总是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道理 , 殊不知 , 孩子会在心理上产生懈怠感 。 由于父母的管教不具有震慑力 , 没有给孩子明确规则意识、界限感 , 孩子犯了错会这样想:做错事 , 爸爸妈妈也就给我讲讲道理 , 又不挨骂 , 又不挨打 , 怕什么?于是 , 孩子嘴上答应以后不再犯 , 当遇到相同的情景 , 他们还是上演一样的剧情 。
不过 , 面对孩子的错误 , 更多的父母因为无法控内心的怒火 , 而责罚性地批评教育孩子 , 紧接着使孩子陷入负面情绪 , 与父母对着干 。
《去情绪化管教》一书中说:“大脑的复合性意味着我们在孩子情绪不佳时 , 在他们做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时 , 得根据大脑的不同部分、不同工作区域以及不同工作方式 , 拿出不同的反应去激活他们不同的脑回路 。
这表明 , 面对孩子的问题 , 不能只是家长教育 , 家长需要激发孩子的不同脑部位 , 让孩子参与管教中来 。
孩子犯了错,别只家长管教,让孩子参与管教过程,犯错最有价值
文章图片
《去情绪化管教》中解释 , 孩子大脑中 , 上脑和下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