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李玫瑾: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视心理抚养

经常听到身边父母有这样的感慨:
孩子长大以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明明父母和孩子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可我们突然一下变得不了解孩子了。
其实,孩子的成长轨迹一直是一条不断前进的弯曲道路,未来孩子会成长为什么样,都是由早期的发展决定的。


心理抚养|李玫瑾: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视心理抚养
文章插图


李玫瑾教授认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12岁之前的每一个心理节点,都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基石。
01一岁前请自己带孩子
1岁以内的婴幼儿,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不看到妈妈就什么事都没有,一看到妈妈就会又哭又闹。
其实,这是正在建立依恋关系的表现。
心理学中,依恋就是宝宝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照料者之间情感的纽带关系。


心理抚养|李玫瑾: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视心理抚养
文章插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曾做过实验来研究依恋类型,通过观察多个宝宝的反应,把宝宝的依恋行为分为三种:回避型、安全型和抵抗型。
回避型的孩子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和妈妈分离时并不难过,也很容易从陌生人身上获得安慰。再见到母亲时,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安全型的孩子最初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会很愉快地玩耍;有陌生人出现,他们会有些警惕,但是不会烦躁不安。当把宝宝留给陌生人时,他们会停止玩耍,会哭闹试图寻找母亲。当妈妈返回的时候,他们会表现的更亲热。
反抗型的宝宝会表现出很强的分离焦虑。当与妈妈分离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强烈不安,哭闹不止,难以安抚,当妈妈再次回来时,他们一方面会主动试图去接触妈妈,但是又会对妈妈的安慰行为表示出抗拒甚至发怒。


心理抚养|李玫瑾: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视心理抚养
文章插图


三岁内尤其是1岁以前的孩子,是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美国一所大学的少儿发育研究生所专家通过对174名孩子长达6年的跟踪考察,得出结论:在孩子智商一定的情况下,婴儿对父母的依恋模式与程度是孩子日后学术成就最明显的因素。
和父母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表现出更多的自信、积极、坦率和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所以,在这一时期,请父母坚持自己带孩子,并尽量对孩子的需求及时予以回应,给孩子更多的陪伴。
023岁前多对孩子“唠叨”
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发生重大跨越的年龄阶段,也是语言发育的爆发期。
现代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幼儿语言的发展既离不开正常发育的大脑,也离不开丰富、适宜的语言环境。
从一开始牙牙学语,到后来掌握更多的词汇,可能也就是短短几个月时间。而孩子在这几个月的发展,是以之前奠定的语言环境为基础的。


心理抚养|李玫瑾:6岁前对孩子说不,12岁前要视心理抚养
文章插图


有的孩子开始学说话以后很快就口齿伶俐,而有的孩子却像“闷葫芦”,不仅不爱说,也不会说,就是因为早期语言环境的培养不够。
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父母每天与孩子交流1小时,和父母仅与孩子交流10分钟两种对照,孩子的综合语言能力发展水平能相差250%以上。
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出生开始,孩子的语言发育就开始了:因为他一直在接受外界的各种声音和语言,一直在“听”。
然后在听的过程里,结合外界的反馈,将话语和意义对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