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治疗传染病的 八个偏方治好尿毒症( 四 )


二、应急处理
1.内服成药
暑热证:红灵丹0.3~0.6g,温水调服,日2次;或诸葛行军散,每次服0.6~1g,亦可搐鼻 。
寒湿证:纯阳正气丸1.5~3g,或辟瘟丹1~2块(2~4片),或痧药蟾酥丸,每次服7丸,均为每日2次 。
秽浊证:玉枢丹0.6~1g,加姜汁5~7滴,开水调服,每日2次,或阿魏丸5~7粒,每日2~3次 。
食滞证:保和丸10g,或枳实导滞丸10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
2.取嚏
功可宣通郁闭 。可用飞龙夺命丹、卧龙丹,或通关散吹鼻取嚏 。对吐泻而腹部绞痛,烦躁闷乱,甚至气机郁闭,不省人事者,得嚏后每获缓解 。
3.热敷、薄贴
适用于寒证吐泻腹痛 。吴茱萸、青盐各30g左右,略研,炒热布包敷脐下腹部,也可用丁桂散0.6g填脐,上贴小膏药 。
4.针灸
针可泻其热闭,灸能温通阳气 。
先用三棱针,急刺十宣、委中、曲泽放血,继针中脘、内关、足三里,重刺激,留针15~30分钟 。吐甚加合谷,泻甚加天枢,腹痛甚加公孙、气海 。
里寒较甚,神阙隔盐灸3~7壮,再用艾条灸中脘、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大肠俞 。
5.刮痧
疏导气血,引邪外出 。用于吐泻腹中绞痛,转筋,对绞痛而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者尤宜 。
用边缘光滑的瓷匙或钱币,蘸香油少许,在脊柱两侧,胸骨、肋间、肘膝窝,自上而下,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紫痧点为度 。
6.补液
对于吐下失水,津液耗伤,表现肤干、皮皱、目陷、螺瘪、声嘶、转筋者,可口服淡盐水、葡萄糖盐水,或予补液,使消亡的津液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补充,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
三、基本治法
1.清热化湿法
适应证:湿热证 。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合蚕矢汤加减 。前方解表清里,治身热下利;后方清热化湿,辟秽泄浊,治夏日暑湿中阻,上吐下泻,胸闷烦热等症 。
常用药:葛根清热解表止泻;藿香、佩兰、厚朴、白蔻仁芳香化湿;黄连、黄芩、马齿苋燥湿清热;木香、陈皮调气和中;滑石利湿止泻 。
加减:有寒热表证,加豆卷、青蒿清热疏表;恶心呕吐,加吴茱萸或姜竹茹降逆和胃;小溲短少,加通草、车前草清利湿热 。
2.温中化湿法
适应证:寒湿证 。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合附子理苓汤加减 。前方解表和中,散寒化湿,治夏月感受风寒湿浊,伤于肠胃,腹痛吐泻;后方温中祛湿和胃,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呕吐泄泻 。
常用药:藿香、佩兰、砂仁芳化湿浊;苏梗、干姜温中散寒;苍术、厚朴、法半夏燥湿和胃;茯苓化湿利湿 。
加减:里寒较著,四肢不温,腹痛较甚者,加肉桂、丁香;小溲短少,加桂枝、猪苓、泽泻化气行水;若寒热错杂,兼见心烦、口渴、舌苔白罩黄者,用黄连配干姜或附子 。
3.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食滞证 。
代表方: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加减 。前方消食导滞,用于饮食过度,宿食内停,脘痞腹痛,嗳腐呕吐,泻下臭如败;后方消导积滞,清利湿热;治湿热积滞阻于肠胃,痞闷胀满,下利或腹痛泄泻,或泻下不畅,小便黄赤涩少 。
常用药:
六曲、山楂、莱菔子、炙鸡内金消食化滞;枳实、槟榔行气消积;半夏、陈皮理气和胃化湿 。
加减:泻下不畅者,加大黄、玄明粉等通腑导滞;食积化热,加连翘、黄连 。
以上三证,见有四肢肌肉拘急转筋者,均可加吴茱萸、白芍、木瓜、蚕砂等 。
附:变证处理
1.脱证
(1)益气生津法
适应证:霍乱亡阴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