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舞龙的来历 为什么要舞龙( 二 )


舞蹈“龙”已经成为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祈福长寿的必要形式,特别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甚至用手舞起长长的“龙”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意义深远之 。
元宵节为什么要舞龙舞龙灯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 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 。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 。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 。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 。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 。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 。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 。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 。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 。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 。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 。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 。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
舞龙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简短地说,如下:
因为龙是中华的象征,龙舞起来就象征着中国繁荣、富强!!
因为从古至今,炎黄子孙一直以龙的传人自称,龙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着吉祥 。尊贵 。勇猛 。更有权力的象征,所以舞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
详细版如下:
龙用稻草扎成得名 。用一大把稻草扎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须的龙头,用一捆稻草索扎成与龙头颈一般粗尺多长的七节龙身,再用一把稻草扎成鱼尾形的龙尾,一共九节,用稻草间隔地串连起来,每节插一根竹木杆为把 。舞草把龙,主要在土家农村山寨举行,每年农历五月至七月,为舞草把龙时间,舞龙的意义是娱乐中包含驱瘟、防火两种 。
驱瘟 。农历五六月间,是田间稻草苗猛长期,天气炎热,病虫多发,其中毁灭性的病虫害为"稻瘟病",在科技落后无法防治的时代,土家农民以舞草把龙来驱逐稻瘟病,久之成习,聚众娱乐 。舞草把龙驱瘟,从村寨出发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区、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顺路舞到,舞的动作与灯龙相同 。舞龙队伍,在吹牛角号、放三眼炮、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声中表演舞技,颇为壮观 。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间舞完后,将草把龙抬到溪沟边烧掉,谓之送龙归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