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是哪里 子洲县在哪

2015年10月中旬,接到《中国作家》副主编高伟的电话,寒暄几句便切入正题 。他说,你有没有时间和兴趣写一篇中国水土保持的报告文学 。之所以应下来,是自以为这事与我有关 。前不久台湾有个大学校长来大陆讲演,有几句话很打动我,他大意是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是指大家,说了等于没说,得说我有责任 。他就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的 。1997年我弃小说而纪实便是这样想的 。他的话也无形中要求了我 。
这是宿命 。
【子洲是哪里 子洲县在哪】相约2015年10月18日在西安会面,16号又被告知提前到17日延川县碰头 。斯时我正在漓江边上徜徉,接到电后我提前结束旅程,连夜飞回太原,睡了一晚次日大早飞西安 。落地后又坐汽车去奔向延川 。延川下车时,见水利部宣教中心的陈主任和高伟等人在门口迎我,不觉心里有些感动 。情况介绍会上她又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再次打动了我,更觉责无旁贷 。我知道自己被套住,而且套得很牢 。之所以牢,是因为责任这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个套,当泛指的匹夫,换成具体的我,任谁都在劫难逃 。不是逃不掉 。而是不想逃,还自己往里边钻 。
那天我们一行数人在梁家河村口一块巨石之下合了个影,然后他们离去,留下了我和那块巨石 。阳光下这块高高矗立在墚与峁之间的形态自然的巨石,似乎在暗示什么 。巨石之上几个红色的大字:梁家河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 。
巨石上这一行字就此拉开了我此行的序幕 。
明代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陕西子洲县黄土洼,因自然滑坡、坍塌,形成天然聚湫,后经加工而形成高60米、淤地800余亩的淤地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
法天贵真仿造自然原本是人类的强项 。有天然便会有人工的 。人工淤地坝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山西省《汾西县志》明万历年间,记载显示,这个最早的人工淤地坝是老百姓自发修建的:"涧河沟渠下湿处,淤漫成地易于收获高田,值旱可以抵租,向有勤民修筑 。"
引起官方注意已经到清朝,据《续行水金鉴》卷十一记载,清乾隆八年,陕西监察御史胡定在奏折中呈请:"黄河之沙多出自三门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代涧中,请令地方官于涧口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渐为平壤,可种秋麦 。"皇上采纳否?修筑规模如何?无考 。
1922年水利专家李仪祉著书向民国政府款款陈情:"皆渭沟洫可以容水,可以留淤,淤经渫取可以粪田,利农兼以利水,予深赞斯说 。""治水之法,有以水库节水者,各国水事用之甚多 。然用于黄河,则未见其当,以其挟沙太多,水库之容量减缩太速也 。然若分散之为沟洫,则不啻亿千小水库,有其用而无其弊 。且有粪田之利,何乐而不为也 。"
絮絮叨叨的陈情过后响动全无 。直到1945年黄委会才批准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荆峪沟流域修建淤地坝一座,此可谓民国政府留在黄土高原上的唯一淤地坝丰碑 。
相映成趣的是,物换星移,在距今四十年前,有那么一个北京知青领着社员,七年内竟然修了四座淤地坝 。
我的采访便是从梁家河的淤地坝开始的 。
在陕西,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先后还走访了延川、宜川、洛川、富县、延安、渭河沿线等地 。还遵循水保路线,不间断地走访了江苏、福建、山西、深圳、黑龙江等地,在2015年春节前完成了22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五色共和》,因篇幅所限,只能从中先行截取六万余字率先在《中国作家》发出,以助推中国水土保持近些年来取得巨大业绩和雄风 。视角下沉从中截取最基层的一条线,多水土保持一线状况与人物速写,难免挂一漏万,遗珠之憾只能待全书出版时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