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呼唤学前专业艺术课程“幼教化”

1998年左右 , 教师培养体系从三级培养体制向二级培养体制过渡 ,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始转为主要面向实践一线培养人才 。 这20多年来 , 浙江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从中等师范培养跨越到高等师范培养 , 一直在研究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课程的定位与转向问题 。
艺术课程定位不清 , 导致学生学习量“超载”
长期以来 , 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艺术课程一直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 。 这主要表现为未能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在幼儿园教师工作中的作用 , 导致艺术课程的广度和难度不清晰 。
定位不清直接带来三方面后果:一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分、课时、课程门类与数量超载 。 由于艺术课程门类繁多 , 音乐、美术、钢琴等学科下又有若干门类 , 因此 , 一旦艺术课程定位不清 ,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要修学的学分、学时和课程数量往往远超其他专业 。 二是挤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聚焦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时间 。 虽然在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 , 艺术课程的学分和学时并不是占比最高的类别 , 但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却花在了艺术课程的练习、复习上 。 因此 , 在学习总时间的占比上 , 艺术课程的比重就非常高 , 不仅挤占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时间 , 更挤占了学生学习幼儿园教师所需关键知识与能力的时间 。 三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产生专业认知偏差和畏难情绪 。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以普通高考生源为主 , 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 , 普遍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艺术教育 , 一下子接触多个门类的艺术课程 , 实现艺术技能从0到1的跨越 , 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 极易产生畏难情绪 。 因此 , 在许多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 , 转专业的人数往往居高不下 ,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艺术课程有畏难情绪 。
学生艺术素养要与幼师工作任务相对应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识性知识要求 , 幼儿园教师应“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 那么 , 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对应什么呢?毫无疑问 , 一定是对应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 。
在幼儿园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 需要用到艺术的情境和场域包括几个方面 。 首先是艺术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指导与实施 , 表现为能开展有关音乐、美术、律动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 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掌握有关音乐、美术、律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其次是生活、游戏等环节中的艺术熏陶 , 比如过渡环节中音乐(钢琴)和弦、早操音乐的选择、早操动作、幼儿舞蹈动作的创编等 。
再其次是环境中的艺术体现 , 主要表现为班级环境创设中的美感 。 比如班级区域的设计 , 幼儿作品的陈列 , 班级主题墙中幼儿探究、活动等记录材料、照片的规划与摆放等 。 它要求教师在支持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同时 , 又能体现美感 , 给幼儿以美的享受 。
通过多年讨论 , 我们逐渐形成了共识:成为一位合格乃至卓越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 , 这种艺术素养一定要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性质相对应 。 同时 , 艺术课程不应成为阻碍一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追求卓越、达到卓越的“拦路虎” 。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设计 , 要体现基础性、个性化和多元化 , 在保证学生获得专业所需基本艺术素养的基础上 , 实现艺术素养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
艺术课程要转向幼儿园教育实践场
基于以上共识 , 根据对幼儿园教师素养认识的不断深化 , 我们不断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形式和内容 。